【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人性诘问与儒家早期政治哲学,希望对需要人性诘问与儒家早期政治哲学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7页8836字)
说明:
从儒家伦理政治理论建构的必然需要着眼,在人性假设上,善应当是一个共同认可的思维焦点。不承认善作为人性的预设,势必不能进一步陈述伦理政治的德治之术。但以孔孟荀董四人的言述来看,尽管一方面可以以善通约、从而保证了伦理政治有可靠的人性基石:另一方面,四人撑开人性之善的格架之方式,却有明显不同,有直陈的(孟)、有曲表的(荀),也有不言而喻,而将关注力转向一般秉赋之人向善可能性的(董)。但其一致之处是,善为其共同嘉许。因此,人性问题落到政治治理上面,伦理政治便在天佑价值之外,又获得了人间保障。
一、以善通约:伦理政治的观实起点是对人治的高度信赖
伦理政治理论建构中,早期阶段的四位政治哲学家,对人性都表示关注。尤其是孟荀对人性的论述,更凸显了人性论在其理论构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至少从理论表象看,他们的人性预设,有极大的差异。孔子较少言性,以致学生“不可得而闻也”(《论语&
#8226;公孙丑》),孟子道性善,荀子说性恶,董仲舒则对性的层次划分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仅就四人言性的特点而言,似乎其人性主张相差过大,实在难以说他们的人性论还有相当一致之处,还有为伦理政治提供可以相互打通关节的理论功用。表象之蒙蔽人,常误导人下出表象化的判断。其实,深入追究一下四人的人性论说就不难发现,善,构成为一个最大公倍数。向善的集结,以善的通约,在四人的言述中,可谓一个表面分歧之下的共同归结、一致特性。
目录:
一、以善通约:伦理政治的观实起点是对人治的高度信赖
二、向善之路:伦理政治依托于善性的两种方式
三、善恶之间:人性辩难对伦理政治理论建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