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哲学论文为您提供试论吴健雄研究参考,解决您在试论吴健雄研究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摘要]综述《吴健雄袁家骝文集》、《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等著作有关吴健雄物理学地位评判中的诸多见解,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实验原创与理论原创的关系”等科学哲学问题,本文建议更多地从吴健雄实验物理学贡献的细节、吴健雄对女性参与科学与教育的推动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吴健雄的事业与人生。
[关键词]吴健雄;物理学史;华人女性
吴健雄(1912.5.31~1997.2.16)的名字现在已经广为人知。这首先要归功于现在通讯网络的发达,如果我们用“百度”或者“谷歌”在网上搜索,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几万条“吴健雄”的信息。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新闻界对吴健雄的报道和学术界对吴健雄的研究。没有这些工作,一般人无从知晓吴健雄的实验,明了吴健雄贡献的意义。为使公众和学界对吴健雄研究的情况有一个大观,促进吴健雄研究的深入,我们在这里对吴健雄研究情况做一大略回顾。
一、研究吴健雄的专门著作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有关吴健雄的专门著作,按出版时间的先后,有庞瑞垠创作的《吴健雄——当代“居里夫人”的故事》,冯端、陆琰主编的《吴健雄袁家骝文集》,江才健撰写的《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张怀亮编著的《吴健雄传》和东南大学编的画册《吴健雄——献身物理科学的一生》等。
庞瑞垠是当代江苏作家,他于1987年出版了《吴健雄——当代“居里夫人”的故事》。本书约有8万字,第一次印了3500册,1992年8月第2次印刷时加印到15200册。这是一部描写吴健雄从童年到退休——人生多一大半时期生活的传记文学著作。它依据翔实的史料,以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描写了吴健雄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和对科学的热爱,以及在科学上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很好的语言感觉和流畅的文笔,使这部书有不少很有个性的语言——读起来让人觉得很真切。特别是涉及吴健雄青少年成长时期的描述,较为充实,为后来的吴健雄传记所借鉴。但这部书不是学术著作,没有交待自己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另一个不足是对吴健雄在科学前沿的探索工作写得不够专业,对她的海外生活的描写也不够充分。
由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冯端院士和后来也成为院士的陆埮先生主编的《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吴健雄袁家骝文集》,是献给吴健雄袁家骝80岁诞辰的一份重要的生日礼物。31位物理学专家和语言学专家参加了文献的收集和翻译工作,整个工作历时两年有余。这个文集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用原始论文或部分评述性论文所反映的两位科学家(以吴健雄为主)对物理学所作的贡献。第二部分为吴健雄撰写的有关β衰变研究和发现宇称不守恒的历史概述。第三部分为吴健雄对于科学研究、教育、中国科技问题、妇女问题等方面所作的演讲。另有一个简短的附录,收录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对他们的评价、以及有关的传记资料与科学文献简介。冯端先生为全书撰写了前言,陆坡先生撰写了概要介绍吴、袁工作的《吴健雄和袁家骝的科学贡献》。在出版业还不太活跃的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安排实属用心良苦:第一部分主要供专业物理学工作者阅读。二、三两部分让吴健雄以当事人的身份,讲述重大发现的前因后果和对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值得评说的是,在二、三两部分,吴健雄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时穿插轶闻、故事,对专业工作者来说,这是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对关心科学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科学家心灵活动的资料宝库;而对一般读者来说,这里有许多科学普及的良好素材,能让人从内部了解科学研究的奥秘,从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冯端先生在前言中表露了编者的心声: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能认识到第一流实验物理学家所具备的难能可贵的素质;对于物理学有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洞察力,从而设计出精巧的实验使大自然俯首贴耳,泄露它的天机;又能巧于动手、敏于实践,将头脑中的蓝图变为实验室中的设备装置;又能与合作者融洽相处。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积极性;更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和困难,决不半途而废;再加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对待每一项实验结果,使之颠扑不破,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这部文集是从中文了解吴健雄物理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显然,这部文集也有美中不足;由于吴健雄袁家骝的工作精深微妙而又面广量大,而文集的篇幅有限,一些重要工作未能列入,一些虽已列入,反映得也不够充分;再则,用一本书想实现多个不同的目标,也不免会顾及太多而显得不够舒展。
1983年,吴健雄到台湾访问,在《中国时报》做科学报道工作的江才健得以认识吴健雄。江才健,1950年生,台湾辅仁大学数学系毕业,长期从事科学报道和论述工作,对华人科学家的工作尤为关注。他不平于许多人只知有居里夫人,不知有吴健雄,决心要写出一本完整的吴健雄传记。江才健在吴健雄传上下了功夫,从动念头要写,着手准备资料,及至两年后真正开始动笔、六年后完成这本传记,前后花了八年多的时间写出了《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在《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江才健利用自己在世界多国采访科学家和科学实验室及重要科学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从1989年9月开始与吴健雄进行了几十次访问谈话,在吴健雄生前,记录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回忆。此外,还对吴健雄的家人、亲戚、好友、同事、学生和科学上的合作及竞争者等50多位相关人士进行了访谈。这本书见功夫的地方,不仅在写出了吴健雄的大师心路,也写出了她在物理学探索中的曲折和艰辛。江才健的写法,文笔是科学报道式的,通俗易读,样式却是学术论著式的,关键的资料、意见、评断和谈话,都有说明出处的附注。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都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杨振宁说:“中文的科学家传记,往往写得肤浅幼稚,使人不忍卒读。本书以严谨忠实的态度写出了吴健雄教授的为人及她成功的背景,为此类传记书开一新纪元。”丁肇中的评语是:“这是20世纪最杰出科学家之一吴健雄教授的一本绝佳传记。……这本书具有历史的视野和丰富详实的描述。”李远哲称赞江才健“能够在非常认真地研究了吴健雄教授的一生之后,以非常严谨的专业态度写下了这一本巨作”。
200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怀亮编著的《吴健雄传》。作者张怀亮曾任南京大学外事办公室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在接待吴健雄、袁家骝的过程中与他们相识。作者利用对吴健雄多次接待和国内陪同中的所见所闻,同时参考了其他书籍及报刊中有关文章,以及1998年6月至11月在美国期间对袁家骝的采访录音等资料,撰写了这本书。这本书侧重对吴健雄的人格魅力、人品作风、热爱祖国及历次归国活动的叙述,全书共九章,102个专题,7个附录。作者在前言中说,他是在时代责任感的激励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收集材料,才编著成这本书 的。这本书部分地弥补了江才健的《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对她在大陆活动描写不充分的缺憾。
也是在2002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画册《吴健雄——献身物理科学的一生》。1999年,在吴健雄逝世两周年之际,江苏省人民政府报经中央政府批准,决定在吴健雄读书的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今东南大学所在地)建立吴健雄纪念馆。吴健雄纪念馆的建设得到了袁家骝等吴健雄家人的大力支持,吴健雄的遗物得以分批运抵。这其中包括数百幅吴健雄图片和吴健雄获奖的大部分证书、奖牌。2002年吴健雄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吴健雄画册得以问世。这本画册选取了一百多幅图片,从“生命的足迹”、“科学巨人”、“心系中华”、“永恒的魅力”等四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吴健雄美好而朴实的一生。吴健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从容、幽雅、宽厚、淡泊、平和、谦逊的哲人风范,在画册中得到感性的再现,令人心生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有专章、专题介绍吴健雄物理学工作的著作
这类著作有:特·拉格纳·嘉荷姆(Tor Ragnar ger-holm)的《物理学与人类:现代物理学的探访》,嘉·格雷(Jay E.Greene)主编的《麦格罗希尔现代科学人》,埃米里奥·赛格雷著的《从X射线到夸克——现代物理学家和他们的发现》,申先甲、张锡鑫、祁有龙编著的《物理学史简编》,谭树杰、王华编著的《物理学上的重大实验》,夏龙·B·麦格瑞(Sharon.B.McGrayne)的《诺贝尔科学奖中的女性》,莉莎·杨特的《当代女性科学家》,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阿·热的《可怕的对称——现代物理学中美的探索》等。这类著作是无从搜罗备至的,在许多人物传记和工具书,如戴念祖主编《廿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卢嘉锡等主编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中国画报社出版的大型画册《巾帼风采》等等著作中,也都有专篇、专题介绍。
这些著作因专题,如对称性、诺贝尔奖、女性科学家、华人女性等而深入,也因此而只涉及吴健雄的一个或一些方面,而不太关注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家的吴健雄。下面我们举出有代表性的著作加以简单的介绍。
特·拉格纳·嘉荷姆的《物理学与人类:现代物理学的探访》,为读者在物理学中作导游,表达了作者对由物理发现所引发的社会、经济、政治、审美、宗教和伦理的思考。作者认为,物理科学的事件以史无前例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的命运。不只是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依赖物理学的发现;艺术、音乐和文学也在不断地从由物理学家所描绘的现实图景吸取灵感。知识界,包括政治家和商人,多少有些不情愿地发现,他们必须学习现代物理学。作者1926年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Brooklyn),父母是瑞典人。写这本书时他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这本书最初于1962年在瑞典出版,一年后出了个扩充和改写的本子,很快又出了个美国版。全书共分五章,分别讨论“物理学与社会”、“宏观物理学”、“微观物理学”、“对称性原理”等问题。作者是一位实验家,是β衰变方面的权威,与吴健雄是同一领域的专家,他在书中特地论述了吴健雄的实验物理学贡献的意义。
《麦格罗希尔现代科学人》是十五卷的《麦格罗希尔科技百科全书》的一卷。这一卷的人物介绍和其他各卷的专题相互配合,相互参照。这一卷一共介绍了1940年以来426位当代科学中的领军人物。其中有包括吴健雄在内的七位女性科学家。介绍的华人科学家有陈省身、李政道、吴健雄、杨振宁四位(该书按姓氏头字母顺序介绍人物)。这一卷作为科学研究的参考书和教育学习的参考书,既提供了人选科学家的生平介绍,也提供了他们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的介绍——可以说是“科学的传记”。它不仅告诉读者他们做了什么,也告诉读者他们工作的背景,他们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关于吴健雄的工作,这本书介绍了三个方面,1956年以前的工作,1956年的宇称实验,1963年的矢量流守恒实验。对吴健雄的评价是这样的:她对β衰变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解作出了贡献,特别是,最先以实验清楚地显示了宇称在核极化时的β衰变中的破缺和电荷共轭不变性的破缺。
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的发现,导致了关于物理世界基本结构认识上的突然的思想解放,刺激了弱相互作用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空前的进步。
虽然吴健雄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以《诺贝尔科学奖中的女性》为书名介绍20世纪杰出女性科学家的专门著作仍对吴健雄作了专篇介绍。这本书一共介绍了14位女性科学家,分为三代:第一代有3位,她们是玛丽·居里、莉丝·迈特纳、埃米·诺特尔;第二代有10位,吴健雄是其中的一位;新一代的介绍了一位。在如此广泛的领域中写作,是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的。作者夏龙·麦格瑞是报纸记者,不列颠百科全书物理学作者和编辑,生活在美国华盛顿的西雅图。作者是怀着一种可以称为“科学社会学”的动机来研究这个问题的:从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到作者写这本书,差不多一个世纪,有三百多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只有九位是女性,不到总数的百分之三。作者通过访问与调查,考察了14位女性科学家的生活和成就,她们或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项目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玛丽·居里发现了放射性现象的秘密,找到了理解原子核的钥匙。1903年,成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位女性。
埃米·诺特尔(Emmy Noether),在她从纳粹德国逃到美国的时候,已经帮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抽象代数学建立了数学基础。
莉丝·迈特纳(Lise MEitner),奥地利物理学家。破译了世纪性的实验,看出了原子核的分裂。这个她起了头的项目,她的男性合作者得到了诺贝尔奖。
嘉促德·艾琳(Gertrude elion),发展了一种新的药物制造方法。在得到研究化学家位置之前,她在一个不相干的岗位上做了七年边缘性的工作。
罗瑟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她的DNA结构的实验证据,未经她的同意即为詹姆斯·华生(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所使用。她从未得到与她的工作相称的荣誉。
巴巴拉·麦克琳特(Barbara mcclintock),她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决定,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分子生物学家不理会她的伟大发现——突变基因——几十年。
这本书的第11章是专门介绍吴健雄的,正文共25页。作者在书后的注释中说,这一章是依据对吴健雄及她的十多位师友、同行的访谈写成的,写作时还参考了众多的出版物。作者对吴健雄所作的科学史背景上的考察,对认识吴健雄科学贡献的意义。有重要的启发。
很难用简单的方法从阿·热(Anthony Zee)的《可怕的对称——现代物理学中美的探索》中分离出与吴健雄有 关的内容,因为整部书讨论的主题都与吴健雄、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贡献有关。阿·热是美国物理学家,生于中国,在巴西长大,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游历讲学于全世界。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和圣·巴巴拉理论研究所教授。《可怕的对称》一书描述了20世纪物理学家的巨大成就,用简洁、幽默、敏锐的语言描述了物理学家对宇宙探索最深刻的问题。读阿·热这本书。人们会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吴健雄依然活在当代物理学之中。从这部书看来,吴健雄的发现是对整个物理学理性主义传统的挑战与震撼。阿·热说:“我和我在基础物理学界的同事们是爱因斯坦的理性的后继人,乐于自认为我们是在探求美。……毫无疑问,终极设计者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自然的复杂性源于简单,这一点已越来越清楚。可以说。宇宙的运行更像东方的围棋而不像象棋和美式足球。围棋的规则很简单,但变化却很丰富。杰出的物理学家谢利·格拉肖把当代物理学家比作并不知道比赛规则的观众。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艰苦的努力,这些观众已经看出了一点道道,开始能猜出规则可能是什么样的了。”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背景和气氛中,在理论物理学家天马行空,按照“美”的原则、按照简单性信念追问自然的终极设计的过程中,吴健雄这样的实验物理学家为他们的奇思妙想找到了证据(例如,费米的β衰变理论),也在一些地方打开了想不到的门户(例如,弱作用中的对称性破缺)。
三、有关吴健雄的文章
文章与著作相比的长处,显然是更专门而深入、细致,而将它们汇拢在一起则又可以展现更为全面的景象。有关吴健雄的文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性的,一类是研究性的。前一类文章侧重报道吴健雄的工作成就和活动,数量很多,难以一一评述,也不在本文论题范围之内。后一类文章除了写“吴健雄做了什么”,还包括对吴健雄的评论,目前见到的,主要是关于吴健雄的物理学贡献的价值的讨论。
吴健雄去世以后,1997年李政道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以吴健雄为题的深情演讲,介绍和评论吴健雄的工作。演讲的稿子修改后以《厚德载物积健为雄——深切悼念杰出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为题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李政道说:“她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她在实验物理学研究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当前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李政道介绍了吴健雄的四篇主要文章:
在《Co-60的β衰变光谱》和《β衰变光谱形状的最新研究》两篇论文中,她用实验的结果把从1934年到1948年间物理学界在β衰变理论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新的总结,澄清了其中的谬误,将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40年前,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β衰变中宇称守恒的实验检验》一文,第一个在实验上否定了宇称守恒定律,同时她也否定了粒子一反粒子对称的假设。对称和守恒是物理学的基础,但这基础中两个很重要的定理和假设都被吴健雄的实验推翻了。所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实验。
在她与学生合写的另一篇论文里,他们建立起一个里程碑,后来使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现在称为“电一弱力”。这与当初安培和法拉第把电和磁联系起来是有同样价值的。
以上所述四篇文章是吴健雄在实验物理学中较突出的贡献,这些贡献已是当代物理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李政道说的这四篇重要文章作出的贡献,与《麦格罗希尔现代科学人》中对吴健雄的主要成就的介绍是一致的,不过对这些贡献的价值的评论则是前人所未说及的。当然,不是能在一个物理学史高处观察物理学的大家,也说不了“这与当初安培和法拉第把电和磁联系起来是有同样价值的”这样的话。
差不多与此同时,陆埮先生撰写了一篇纪念吴健雄的文章。陆埮先生说:“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涉及面广,大多与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尤其是在β衰变的实验研究方面,她是当今这个领域内的第一人。在众多的贡献中,她在β衰变领域最主要的贡献有如下三项,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人名垂史册。”陆埮先生说的三项贡献是指“β谱的研究”、“首次证明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首次证明弱作用的矢量流守恒”。这个评判与李政道先生的意见也一致,不同的是陆琰先生对吴健雄这三项贡献的物理学背景作了专业而又通俗的介绍,能让物理学以外的普通读者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吴健雄加入之前这些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吴健雄加入之后做出的结果,体会到这些贡献的份量(这种背景介绍在《诺贝尔科学奖中的女性》和《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中也有,比较起来,陆琰先生介绍得更为专业而清晰)。
吴健雄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弱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项重大发现中,如何评价以李政道和杨振宁为代表的理论方面的贡献和以吴健雄为代表的实验方面的贡献?给予李、杨诺贝尔奖而不给吴健雄诺贝尔奖,表明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对这个问题的评判。这个评判影响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共同体的观点,也左右着全世界公众的认知。但这个评判是否公允?许多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不认同这个评判。笔者在《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一文中,综合了这些评论,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个问题,认为实验结果的获得,无论就科学发现的完成来说,还是就对科学研究产生实质性推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理由看轻这一方面的贡献。
把吴健雄的物理学工作放到整个物理学史中来比较和考察,以解读其中的科学与文化意义,是另一件值得花力气去做的事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厉光烈的《β衰变对物理学基本规律的两次冲击》一文,介绍和评论了20世纪30年代β衰变研究中产生的能量不守恒危机及其解决、50年代从“θ-γ之谜”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发现的前后经过,对β衰变在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张欣的《科学中国人的历史丰碑——纪念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发现40周年》,介绍了宇称在弱作用中不守恒的发现对后来物理学发展的影响。笔者也在上文和《吴健雄与物理学史上的三个判决性实验》一文中,分别从20世纪的物理学和整个近代实验物理学史的层面,对吴健雄的物理学贡献的影响、意义试着做了评析。2007年6月,在吴健雄的家乡江苏省太仓市召开了一个有冯端、陆埮、李方华等七位物理学院士和众多吴健雄研究者参加的纪念吴健雄诞辰95周年座谈会。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唐孝威院士为参加这次会议准备的《吴健雄教授科学实验的启发》,从六个不同侧面分析了吴健雄物理学实验工作的特点和对后人的启示,为人们更多地了解和理解吴健雄的工作,提供了帮助。近年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也给科普作品以奖励,愿有更多的科学家,能够分些精力出来,为本学科以外的专家和社会公众,对越来越精细和深奥的专业领域,作些导读和导游。
与这类“力挺”正面价值的角度不同,梁国钊在《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原因新探》一文中提出,吴健雄1957年 未能与杨振宁、李政道共同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原因之一是她工作的原创性不够高,她实验的途径与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以及实验的关键测量项都是杨振宁、李政道在获奖论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中国人尤应“更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件事。这或许会促动对吴健雄的进一步研究和对具有普适意义的科学哲学问题的深思。人们可以追问的是,什么叫“原创”?实验的“原创”与理论的“原创”是什么关系?在有了理论上的设想之后,实验的原创还有没有独立的价值?一种“原创”可以覆盖另一种“原创”吗?这些都还是科学评论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西方近代科学传统中,实验的优先地位是没有疑问的,中国没有出现过卡文迪许那样痴迷的实验科学家,没有出现过法拉第在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深刻影响大众生活的科学成果,也没有爱迪生那样深入人心的实验精神,有的是苦读勤读的传统、古训和民风,因此,弄清楚这些问题,也特别有现实意义。
四、进一步研究的路径
杨振宁、李政道和许多物理学家都说吴健雄在实验物理学上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里程碑的性质。“划时代”、“里程碑”可以是“说说而已”、并不能太认真的赞语。也可以是蕴藏着深广历史内涵的科学判断。作为科学判断的“划时代”、“里程碑”意味着什么?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要深化吴健雄的研究,仍需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例如,吴健雄与袁家骝合作编撰有一部《实验物理学方法(核物理部分)》(英文版,上下两册,大32开,1600余页),这部书是有众多物理学家参与完成的多卷本《实验物理学方法》中的一卷。在相对论、量子论建立以后,特别是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以后,一方面,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得到证明,另一方面,实验的地位和意义受到了自伽利略以来最为严峻的质疑和最异乎寻常的挑战。在这样的物理学背景中,吴健雄是如何发展实验物理学的?迄今为止,无论是自然科学界还是社会科学界,都还没有认真的解读和评论,我们只在丁肇中先生纪念袁家骝的短文中读到,这部书是他和同事们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参考资料。又如,吴健雄对于粒子或辐射探测器一向极有兴趣和经验。为了增进μ原子的X射线的探测率和分辨率,她在1964年即制造了中型的Ge(Li)探测器来作有系统及详尽的μ原子X光谱的研究,由此对原子核的各种性质作了极精密的测定和解释。这x光谱的范围后来扩大到所有的“强子原子”即所谓“奇特原子”(exotic atoms),对强子的性质,如K-,∑-,反质子,也作了精密的测定。独特的实验往往都要有独特的实验设计,又往往要对实验器具或设备作这样那样的改造或革新,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后人也特别有意义,值得加以专门的研究和总结。
在物理学以外的方面,也有基础性工作值得认真去做。例如,众所周知,吴健雄作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对华人在美国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和影响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过去华人在美国社会中多是生活在下层,20世纪40年代以后出了吴健雄、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这些科学大师及其他一些文化明星,情况才逐步发生了变化。福爱·阿珍堡·舍勒(Fay Ajzelaberg-selore,1926-)在自传体回忆录中描述了要成为美国物理学会下属的一个分会会长的激烈竞争和复杂操作。在这个“有礼无让”的社会中,吴健雄是怎么冲破白人男性主宰的格局而当选为物理学会会长的?在这个舞台上,她做了些什么工作?作为女性,吴健雄对美国社会中女性参与科学和教育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人把她作为榜样推荐给青少年,我们对此只能从她获得的各种奖励中见着一麟半爪,而没有清楚完整的认知。再如,吴健雄有许多师友,胡适、赛格雷、泡利、斯坦伯格、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严济慈、王淦昌、赵忠尧、周培源、张文裕、卢嘉锡,等等,他们与吴健雄的交往或合作,应该都是华人科学史和教育史中很有意义的资料,但至今能见到的这方面的记述很少,也需要做专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