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天人合一”的历史蕴涵及其现实影响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试论“天人合一”的历史蕴涵及其现实影响,希望对需要试论“天人合一”的历史蕴涵及其现实影响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5页6550字) 
说明: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
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_”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历代哲学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汉代思想家司马迁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之处。宋代哲学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可以说,他们的这一思想基本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问题的总体思路。可是,在现实中,有的学者却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基本思路是截然不同的:“天人相分”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天人合一”代表的唯心主义路线。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在中国哲学史上,没有哪个哲学家离开“合”而片面强调“分”。应该指出的是,“天人合一”虽然包含着唯心主义,但却不能把它归结为唯心主义。正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既有唯物主义解释,也有唯心主义解释一样。如果把人归结为“自然之精气、元气”,归结为万物生生的“变易”(进化)过程,自然亦应为“天人合一”题中应有之意。人来自于自然是所有唯物思想的共同出发点,是“天人合一”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解释。相反,仔细分析便会得知,荀子等人的“天人相分”、“天人分二”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如果不求于“合一”,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天人合一”术语,但这并不等于取消天人关系的唯物主义理解。究其术语,这一命题恰恰是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的,他在(正蒙•乾称>中明确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由此可见,“天人合一”并非是“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专利,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处理天人关系的基本思路。
  • 上一篇资讯: 论先秦时期的玉文化及人文精神
  • 下一篇资讯: 浅谈苦难意识的艺术性表现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