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站长新闻 > 正文

Uber入京:是土豪奇幻旅行 还是海外三毛流浪记?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4/09/29

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站长新闻-Uber入京:是土豪奇幻旅行 还是海外三毛流浪记?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Uber 嘀嘀打车 打车软件

四年时间,作为一家创业公司,Uber的估值已经超过180亿美元,在国外风生水起、风风火火,成为按需服务的现象级产品,也衍生出一批有趣的个性化服务,催生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 Uber ”。

今年 2 月,Uber正式登陆中国市场,取名“优步”,在上海、深圳和广州开通服务;4 月,Uber正式入京,初期主要面向 CBD 和三里屯地区,不久前还在京推出了主打环保拼车的人民优步。现在,接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Uber 在京到底发展如何呢?我也与 Uber 北京的负责人 Ben 聊了下。

Uber 嘀嘀打车 打车软件

先来分享下我和 Ben 聊天当中有意思的点吧。

关于数据,Uber 一直讳莫如深;外界所有的数据,基本都是从去年流传出来的那张截图推演出来的。关于 Uber 在北京的运营数据,Ben 和 Uber 其他的员工也都很谨慎,只是给了两个小线索。一个是“北京是 Uber 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城市”,一个是“Uber 在北京的发展速度是上海的 3 倍,当时上海已经是 Uber 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城市”。这其中主要的指标就是成交单数。事实上,北京也是 Uber 全球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与伦敦、巴黎一样,是 Uber 最关注的几个海外城市。(上海、香港也是)。Ben 说,他 和 Uber 总部对现在的运营数据还是比较满意的。

Yammer 的 CEO 兼前 Paypal 的 COODavid Sacks 指出,地理密度会形成新的网络效应。对于 Uber 来说,要在北京形成网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增加车辆。东城区三里屯(晚上)和国贸地区(下班时间)已经比较顺畅了,周四下午我在中宇大厦附近试了下 Uber Black,5 分钟上车,司机还很耐心的直接开到了大厦门口,自己付了停车费。其他地区的覆盖率就挺低了,比如我在中关村海淀桥叫车,附近基本没有车,或者只有一辆车(一般都是人民优步)。在北京还有很多司机不知道 Uber,教育市场和司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 Uber 在美国地区的扩张。尽管如此,Uber 还是制定了淘汰机制,现在每个月有 10% 的司机会因为服务不达标被暂停服务重新培训。事实上,我曾经与两个 Uber 司机聊过这个问题,他们确实知道有这样的淘汰机制,只是关于到底得分到几分会被暂停服务就不太清楚了。今年Uber在北京的目标是能达到几千辆车,保证东城区的覆盖。而到底是 2000 辆车,还是 9000 辆车,Ben 也只是讲了讲到达这两个数量时能够辐射的范围。

而要如何扩展车和司机呢?Uber 现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鼓励司机介绍新司机,给与老司机补贴,这也收到了成效。加上前段时间绿色出行的活动,数据方面也有提升。激励司机加入的,除了对于 Uber 品牌的认知度,还有经济上的直接刺激。在北京,Uber 的司机收入因为接单时间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多的每月能达到 1 万元,少的也会挺少。我也与一个 Uber Black 的司机聊了下,他说在东城区差不多每天一般的收入能达到 300 元左右,Uber X 司机收入就要少些了。

北京的 Uber 司机得分是全球最高的,但 Ben 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在北京不少 Uber 的司机不会下车为乘客开门,从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来看,穿正装的司机也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本地化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 Uber App 上的 Facebok 和 Twitter 还是有些有碍眼,缺了微博、微信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分享平台还多少有些违和感,银联的信用卡还不支持用户还是会有些不顺手。这些实质性的工作,他们也已经制定了计划,只是因为优先级排序的关系,所以用户还没有看到进展。此外,很多他们要做的本地化工作还是比较“虚”的,比如教育用户,到现在北京地区还有很多用户是不知道 Uber 可以提供发票。

作为一家海外初创公司,Uber 之前推出了人民优步的拼车服务。要知道,在国内,“人民 ”一词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看起来顺风水上。Ben 说,其实他们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在北京,本地化、竞争和政府关系方面都遇到过不少难题。关于这部分,在后面会再详细地讲。

Uber的本地化

在本地化方面,Uber 最大的特色就是本地化的运营团队。Uber一般会采用了三人小分队突击一个城市的方法,每开通一个新的城市,通常的配置都是一个三人团队,总负责人,运营经理和市场经理,相当精干。他们需要根据自己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从市场推广到合作伙伴选择。这种充分授权本地团队的做法,收效明显。

不过,现在北京地区,Uber 的团队已经超过了 3 个人,达到了十几个人,包括运营、市场、政府关系、研发人员。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地区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其他需要进驻地区的新同事,原本就在北京。这样来看,北京很可能也是 Uber 在华的一个战略大本营。现在他们也还在继续招兵买马。(有意向的童鞋,你们懂的,grace.lin@uber.com)

事实上,Uber 在华也制定了进驻 15 个二线城市的计划,包括了西安、天津、杭州、南京、昆明等城市。只是因为暂时还没有找到本地化的团队,一直被搁置着。Ben 表示,只要有合适的人,这些城市随时可以进驻。如果人没有招到的话,进驻这个城市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不如稳步推进。

除了团队的本地化,关于 Uber 的应用和服务本身也需要本地化。虽然,上面提到了不少应用的不足。但这半年,其实他们也确实做了一些本地化,语言的本地化这个就不用说了,地图和支付则是他们重点做的。当查看我司作者 Leon在4月份发布的文章时,你会发现当时的 Uber 界面还是中英文掺杂的,现在已经完全汉化了。Ben 说,关于地图定位准确性和支付的流畅性他们的工程师也在做优化,这是他们最主要的两个侧重点。

嘀嘀在系统化、精细化运营方面做的很好

与国外不同,在国内除了要与易到租车、AA 租车这些直接对手竞争,Uber 也感受到了来自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的压力。此外,BAT 最近也在积极参与、布局的商务 、高端租车服务,比如百度 + 易到(百度专车)、阿里 + 快的(一号专车)、腾讯 + 嘀嘀(U 优打车,现在已改名叫嘀嘀专车),在给这个市场加热的同时,估计也会加大竞争。

前几天,有消息称,海尔融资租赁公司宣布投入 30 亿元人民币,与易到用车达成战略合作,拟共同成立“海尔易到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为易到用车平台上的千余家租赁公司提供汽车融资租赁服务,资本将不再成为中小型租赁公司发展的瓶颈。我本来觉得这个会是个很有战略性的合作。对此,Ben 则有不同的看法,车的数量已经不再是制约易到的主要因素,易到现在有几万辆车,足以支撑其运营,反而是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会成为用车平台的发展关键。这一点,嘀嘀就做的很好。

Uber的下一步

对于一家身价 180 亿美元的企业,它的每一步都会牵动不少相关人士的神经。关于下一步计划,Ben 的回答还是挺谨慎的,一直强调 Uber 会做好自己的服务,环境、对手、政府都是他们很难预料和控制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扩展二线城市、继续做本地化、优化服务,Uber 也很可能会推出一些新的服务和产品。

不久前 Uber 牵手 Concur, 进军商务用车领域,帮助公司缩短交通费用报销流程,我问 Ben 国内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服务,Ben 并没有否认。在理顺了发票问题之后,近期他们也很可能推出 Uber for Business 的服务。

之所以喜欢 Uber,有一点就是它总能出其不意的提供各种有趣的按需服务,比如送冰淇淋和甜点、送快递、车中安放好儿童汽车座椅、搬家服务、送午餐快递。在国内,Uber 之前应该已经做过了上门舞狮、送孔明灯的服务,最近他们也在筹划有特色的新创意。(有想法的童鞋,也可以邮件联系他们,grace.lin@uber.com)。

关于Uber的一些小思考

从一个喜欢 Uber 的普通用户这样的视角来看,我觉得 Uber 在本地化、服务方面的进展还是多多少少有点慢的,比如一直还没有在 App 里增加微信、微博分享功能,比如微信公众账号里时不时出来的英文文章推送。作为一家发展到 180 亿美元规模的公司,Uber 已经不能单单算一家小创业公司了,就很难有小公司的灵活性了。这也是 Uber 的员工很谨慎的原因之一吧。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 Uber,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进展有些缓慢的 Uber。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问过 Ben,他对这个发展速度还挺满意的,在美国前 18 个月只有一个城市,前 24 个月也只有 3 个城市,通常进驻一个城市一开始都会比较慢,后期理顺了拓展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Uber 嘀嘀打车 打车软件

在美国 Uber 已经形成了等待时间、覆盖密度、利用率、司机的收入都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而在国内,要形成这个循环可能还会有一段时间。车和司机就很可能是那个突破点。

互联网相关的国外公司进中国就没几个玩得转的,前面折戟的已经一大批了,新生代的 Uber 会怎样呢?这个还有待时间去验证。国内的一些用车平台,最初主打的理念都是中国版的 Uber,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品就会呈现出更适合国内用户习惯的特性,这就会成为他们的优势。事实上,不仅仅是 Uber,包括新硬件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行业,都会如此。所谓的“山寨”并不可恨,相反,他会加速中国互联网和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后期中国特色模式的积累,美团、微博等产品莫不如此。在按需提供服务方面,我觉得未来国内也会再现这样的历史。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