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站长新闻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那么多社交网站,哪一个是最好的你? 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社交一直是互联网的一块大蛋糕,并且这个领域从来不缺概念: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碎片社交、职业社交、位置社交、兴趣社交、语音社交、图片社交等等。
面对那么多的选择,很多人都会同时使用多个社交网站,但是当被问起哪个社交网站最能让别人快速了解你的时候,你能明确的给出一个社交网站吗?或许很难,因为不同的社交网站都代表了自己不同的侧面。
所以,尽管有那么多社交网站,但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在线身份”。这就是about.me 四年前开始着手解决的问题。仅仅在测试期间,about.me 就获得了40万用户(我也是其中之一),随后在正式版发布后四天,about.me 的投资方之一AOL就收购了这家公司。不过在19个月前,about.me 团购又将其从AOL手中回购,重新作为独立公司运作。
近日,PingWest 采访了 about.me 联合创始人及首席产品官 Ryan Freitas,他和我们分享了 about.me 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最新发布的产品 Intro。
帮用户更好的展示自己
about.me 源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给普通人一个简单直接的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空间。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普通人也能用;二是简单直接;三是展示自己的空间。这看起来和很多社交网站类似,但其核心想法却并不相同。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有 Twitter 或者 Facebook 帐号,但是里面会更新太多内容。Ryan 说:“你最新发的几条Tweets并不能很好的展示你自己。” about.me 页面非常简单直接,只有一张背景图,然后可以附上一段自我介绍,可以让别人在5分钟内就对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about.me 是完全关于“你”的。这里也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这是你用来展示自己的页面,把你最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地方展示出来。简单说,这就是你的在线名片。
在匿名社交兴起的大背景下,about.me 颇有点反匿名的意味。不过由于用户在自己 about.me 页面上填写的信息都是公开的,所以 about.me 并不会遇到任何用户隐私的问题。Ryan 表示,about.me 唯一有的用户隐私信息就是用户注册的邮箱和密码,而他可以公开保证 about.me 不会“售卖”用户的这些信息。
另一方面,about.me 是“完全”关于你的,这是你的页面,而不是某个社交网络的一部分。这可能有点难以理解,Ryan 解释说,对于 Facebook 等社交网络,最重要的是网络效应。Facebook 鼓励用户更新资料、进行互动等,因为这些都对网络效应有贡献,而 Facebook 则是最终受益者,比如根据用户信息来匹配广告。
“用户在使用 Facebook 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别人(即Facebook)的东西。但我们希望用户在使用 about.me 的时候,能感觉到这就是他们的地盘,这是一个属于他们的页面,而不是在为 about.me 在贡献什么东西。” Ryan 说。目前 about.me 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增值服务。
在简单和功能之间寻找平衡
正如前文所述,在 about.me 出现之前,互联网上仍然有很多可以供用户展示自己的地方。除了社交网络,独立博客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最流行的博客应用 Wordpress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安装使用仍然过于复杂。
about.me 有相对固定的模版,用户只需要根据引导上传或者选择图片,然后简单填写自我介绍,一个展示自己的页面就做完了。正是因为这种极其简单的使用方面,让很多非科技爱好者也可以打造一个很好看的关于自己的页面。
甚至对于科技爱好者来说,他们也不一定会写博客。Ryan 表示,很多科技爱好者有自己的域名,但并没有网站或者博客。在 about.me 支持域名跳转之后,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域名指向了自己 about.me 的页面。
过去四年,about.me 几乎一直维持了最初发布时的样子,并没有太多功能上的变化。但不久前,他们增加了一个用户可以进一步介绍自己的空间:Backstory。现在 about.me 也在开发新的页面布局方式,可能明年上半年就会推出。
Ryan 告诉 PingWest,about.me 在增加功能方面一直很谨慎,因为最初 about.me 的卖点就是简单直接。“增加新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用户,但老用户可能不一定喜欢。所以我们很多功能的推出都是来自老用户的声音,如果这和我们的核心愿景接近,我们就会尝试,如果受欢迎,然后再正式推出。”
但他也强调,about.me 不希望给用户造成“功能选择的压力”,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仅仅使用核心功能,其他都不用也没关系,而不是让用户感觉到那么多功能都要用起来。
从反社交到社交
可以说过去四年,about.me 的核心一直围绕着如何让用户更好的展示自己,一切都是关于用户本身。不同用户之间几乎不能形成任何互动:不能加好友、不能发私信,唯一有互动性质的行为就是收藏页面和给页面点赞。
看起来 about.me 是一个反社交的网站。但是现在它要开始增加社交元素了,不过是在 about.me 页面之外。不久前 about.me 推出了一款新的产品 Intro,类似一个名片分享应用。“我们已经可以让用户很好的展示自己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发现,再往后可能是互动。这也是我们产品演进的需要。” Ryan 说。
但是展示自己、名片分享,这些词似乎都很面熟。的确,这很像是 LinkedIn 在做的事情,尤其是“名片”,这似乎天然就和职业联系到了一起。不过 Ryan 认为 Intro 或者 about.me 并不是在和 LinkedIn 竞争,反而他们是对 LinkedIn 的某种补充。
“LinkedIn 上都是职业人士,有光鲜的履历,而且感觉比较正式严肃。但我们的很多用户是自由职业者,不在公司工作,还有很多是大学生。他们的履历不会太好看。另外,我们背景大图加自我介绍的展示方式和 LinkedIn 也不一样。” Ryan 说。
对 Intro 来说,这算是 about.me 一款具有实验性质的产品。Ryan 将其定义为“空白短信”替代品。很多人初次见面会交换手机号,形式就是其中一人给另一人发一条只有自己名字的短信。但是可能几天后对方就记不起来这个名字了。
而通过 Intro 发送名片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因为除了电话号码或者邮箱地址,还会有更多个人信息。并且由于 about.me 是一个展示自己的页面,适合在更多场景下进行分享。如果你只是见自己孩子幼儿园的老师,但却分享给她自己的 LinkedIn 帐号,似乎略有不妥。
另外,Intro 的实验性还体现在这是一款帮助 about.me 在移动端练手的应用。目前 about.me 只发布了 iOS 版本的应用,但是 Intro 在 iOS 版本之外还会有 Android 版本。
“虽然在美国大部分人用 iPhone,但是亚洲和其他很多地方,Android 是主流。如果我们要国际化,第一步也是要先做好自己的 Android 应用,否则都是空谈。”Ryan 说。
目前 about.me 有大几百万的用户(Ryan 向 PingWest 透露的具体用户数,但不希望公开),并且刚刚经历了脱离AOL之后收入最好的一个季度,也到了在产品和战略上更激进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