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毕业论文范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 教者:黄俊斌
论文摘要:传统的小学教育创新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语文教育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具有时代特征,它的发展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育状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创新的视角来反思,是说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教育势在必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应放在首位。
一、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只有把握好这个关键,才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有活力、适应当今社会而又能迎接21世纪挑战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原因有:
1、迎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
现行大纲存在很多弊端:从性质上,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地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理念上,大纲没有专门的课程理念论述;从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内容偏难、偏深、偏窄,忽视课程的其它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语文课程标准》与之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和灵活性:从性质上,《标准》不仅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面论述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理念上,《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目标上,《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实施、评价只做一些指导和建议,这样,有利于老师创造性的发挥,也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老师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为能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踏好最有力的一步,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新教育。
2、创新教育的要求。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重视既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怀疑感、自信心、思维的独立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有发明创造的人常把成功和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品质联系在一起。这些品质在他们身上也有突出的表现。爱因斯坦曾说:“对真理的追求要比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在知识与求知欲的天平上,爱因斯坦更倾向于求知欲,认为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特罗特说:“在科学上,设想的主要职责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有用又有趣。”兴趣使人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实践证明:求知欲、兴趣、怀疑感、思维的独立性是取得创造性成果的精神动力。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乃至管理、市场、机制等创新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创新的要求贯穿在各项工作中。创新意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怀疑是探索创新的动力。怀疑感要求人们不满足于表面的和现成的东西,促使人们深入思考问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疑问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经常出现。学生对学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对老师讲解不透的内容,对奇特的现象等都会产生疑问。怀疑感强的学生,他们表现为不轻信既有结论,能够大胆提问。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取得成就的主观信念。有自信心的人能确信自己的力量,深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我有把握”、“我能信任工作”等,都表现出有较强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思维的独立性是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创新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一切活动都围绕书本和框框,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就谈不上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学习的要求。创新意识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学生积极学习,发挥潜能的必要条件。教育家们历来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孔子主张“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意趣,也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同时,主张要引导学生有疑,帮助学生解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古代教育家虽注意到良好心理品质在学习中的作用,但目的在于掌握书本知识。教育始终未超出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视野。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心理品质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现代教育主张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兴趣等心理品质不仅被作为学习的条件,而且被作为教育的目标被真正重视起来。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课堂结构和课堂艺术两方面进培养。
1、课堂结构的创新。传统的课堂结构安排有固定的模式,都遵循着“复习——新授——总结”这个模式,只要这个模式在一节课中按质按量的完成,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是十足的“听众”,只要该生在课堂上循规蹈矩,认真听讲就是一个好学生,如果有奇怪问题提问的学生则视为是“坏学生”。而老师,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授,讲得越多学生记得越多,这位老师就是好老师。传统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传授古人经验和知识而教学,丝毫没有适应当今的社会,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在的的教师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现在的教师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每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结合课本知识而设计课堂结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师设计的课堂结构是“招聘导游——导游解说——应聘导游。”教师一打出“招聘广告”,学生就感到好奇,好奇心被教师抓住了,教师因势利导。教师说:“要想被‘鸟的天堂’应聘,就请同学们好好看课文,看看谁能解说的最好、最精彩,谁就被应聘。”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看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准备解说词,并在课堂上解说,这一课堂结构的设计,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组织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基本的口语交际。在课堂上就能得到锻炼,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教学诗歌《回乡偶书》,教师不再是读——讲——总结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电视剧、电影制作过程来教学。教师设计的教学结构是“选导演、演员、观众——理解诗歌大意——编剧本——表演”。教师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把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选为导演,愿意受他领导,想表演的学生当演员,其余的学生做观众,观众要给出影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接着则由剧组成员根据诗歌大意,展开想象,编剧本,最后分好角色进行表演。没想到,这一节课获得了成功,最精彩的是表演部分,看着学生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大观众”、“小观众”捧腹大笑,笑后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确实丰富,表演确实出众。要这一节课中,不仅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审美能力。由此可见,课堂结构的创新,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课堂艺术的创新,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艺术的创新包括激发兴趣,质疑求异,启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思维的四个方面:
①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在小学阶段,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小壁虎,整天自由自在的游玩。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没有了,他变得不漂亮了,他要去借一条尾巴,你想知道它的尾巴是怎样丢的吗?它去向谁借?借到了没有?”这些问题形成一个个兴趣点,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激发兴趣。如可以借用简笔画激发兴趣。绘画相当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它能跨过时空的限制,将学生不了解的史料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表现出来,创设出具体的场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情绪反应。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这一优势创设情境,引起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身临其境,达到最佳学习效应,自然导入课文,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课题,然后教师迅速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中央画出老山羊和陷井的狼,接着提出问题:狼会摇尾巴吗?它为什么要摇尾巴,结果怎样?通过形象的简笔和迫不及待要解决的提问,就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②质疑求异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求异是创新能力的体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救灾生质疑求异能力 的培养,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对同伴、老师的发言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在学生中提倡质疑求异,大胆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在教学《你们想错了》时,阅读课文后,学生能根据文章内容,说出方志敏为什么说反动派士兵想错了,未能触及问题的本质。我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于反动派的描写,注意他们对方志敏有哪些无理的要求,看他们错在哪里。学生们经过思考道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根据总结这些不同的意见,我引导他们得出了本质性的结论:反动派士兵的错误是不了解革命军队的作用,不了解革命军人是一切为人民的。
③启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具有“创新”的特性和内涵。《凡卡》一文学完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凡卡的来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了鞋店老板手里,命运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邮差发现了信箱中那封没有写清收信人地址的信,一看就知道是凡卡的,因为他常与凡卡接触,他帮可怜的凡卡写好了地址,爷爷收到了他的信,接他回了乡下。有的学生说,爷爷不可能收到信,收到了也不可能接他回去,不能改变他的命运,因为这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的想象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④培养创造思维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授完一篇课文以后,不宜再把全文的内容从头到尾的讲述,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我们应通过想象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揣摩文中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看到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她把两个孩子抱到她家来,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问:“桑娜一家七口人基本上还是勉强填饱肚子,如今,桑娜又抱回两个孩子,今后的生活是否还能养活她家的七个孩子呢?”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能养活,有的说不能养活,有的说只有推翻资本主义才能养活七口人。这样的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极大的启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语文创新革命中,教材编制者,教育工作者都从理论和实践中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每位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才会有所作为,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注释:
①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出版
②《论语》
参考书目:
《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XX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语文创新教学》一丁主编,延边教育出版社出版
《创新教育论》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