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毕业论文范文-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在授课中应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应开源引流挖掘美,潜移默化升华美,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渗透方法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凝练、含蓄的“音乐美”,散文清越、隽秀的“神韵美”,戏剧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了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些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荷塘的月光、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鲁提辖、贾宝玉、崔莺莺、祥林嫂、周朴园、罗密欧……可谓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文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的力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关键点也正在这儿。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1)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氛。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2)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思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3)品味文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人物形象是文学的核心,中学课文中的孔乙己、诸葛亮、屈原、窦娥、夏瑜……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中学课本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蝉鸣、蜂窝嗡;有紫红、碧绿;有菜畦、井栏……一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开篇旦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写尽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怅、离愁别绪。至于苏轼畅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柳永低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无限,唏嘘万千。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