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经济学论文 > 正文

P2P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的风险与规避措施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7/03/22

鉴于大家对经济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P2P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的风险与规避措施”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异军突起颠覆了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局限性,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P2P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信用风险(信用体系不健全)、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凸现)、技术风险(信息安全无保障)、政策风险(监管主体和法规的缺失)四大风险相互嵌套、相互融合已成为制约我国P2P网贷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下,监管当局应该致力于顶层设计,加快推进P2P互联网金融信用环境(体系)建设以消除信用风险、从政府监管(宏观层面)入手到倡导行业自律(行业中观层面),再到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企业微观层面)为主线的渐进式改革方式消除操作风险,以完善系统建设,构建安全环境为抓手消除技术风险,以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法规为保障消除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切实推进我国P2P网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P2P网贷;风险分析;监管思路

  一、互联网金融助推P2P网贷的迅速崛起

  2013年被誉为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此后,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迅速崛起,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顺势而为,搭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快车道,迅速介入。其中,一种最具典型代表性的由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P2P网贷独树一帜,备受瞩目。这一模式的迅速崛起有其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必然性。主观上而言,这得益于其自身交易方式的高效性与灵活性,以及高收益性;客观上而言,这得益于其市场借贷双方的广泛需求性。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对融资渠道、融资对象和融资来源的垄断,使得借贷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直接对接。而且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不愿或者无法覆盖和惠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局限性,使它们获得了融资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了消费、生产和科技创新的实现,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在股市低迷和房地产市场风险剧增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更好地实现了社会闲置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了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事实也得以证实,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崛起。据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数量为523家,网络平台借贷累计余额约为268亿,是2012年的4.8倍;另据网贷之家测算,2013年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累计成交量达到1048亿,是2012年累计成交量的4.9倍。而据《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P2P网贷市场交易规模就已经接近1000亿,预计全年累计成交将超过3000亿,P2P网贷平台达到1263家(中国互联网协会,2014)。据此,笔者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P2P网贷的规模预计在未来的两年仍将保持200%的增速发展。

  然而,在P2P网贷如此激流勇进的阶段,我们也不乏听到P2P网贷风险事件的频频爆发,严重阻碍着我国P2P网贷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就有75家网贷平台发生风险事件,不乏资金实力不足、风险控制差、期限错配等问题的存在导致诈骗和“跑路”现象频频发生。另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显示,仅2014年国庆7天就出现5家P2P平台出现“失联”和提现困难现象。这一方面归因于我国P2P网贷模式是基于当前“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的三无背景下野蛮成长起来的,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众多平台频频出现“失联”和“跑路”现象;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我国P2P网贷迅速崛起背后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值得去深思。

  据此,本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我国P2P网贷迅速崛起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基于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能够降低我国P2P网贷风险的监管思路。

  二、P2P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崛起背后蕴含的风险分析

  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异军突起颠覆了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局限性,给交易主体在金融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在风险。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结合了互联网及金融两大行业,因其自身虚拟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使得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不仅具有传统金融的风险,同时又凸显出其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截至目前,我国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与运行中至少蕴含着以下四大风险,而且呈现出风险中嵌套风险、相互融合的典型特征。

  1.信用风险

  依然突出信用是传统金融机构经营的基础,也是P2P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基础,信用就如同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如果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征信系统,那么也就没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由于目前我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无法实现对接,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使得P2P网贷企业不得不各自组建线下征信风控团队,通过线下的方式去深入调查客户信用和调取央行征信报告,这就使得信用风险成为了我国P2P网贷模式的最重要风险之一。相反,P2P最先兴起的英国、美国等国则拥有完善的征信体系,P2P机构能够实现与之对接,能够在线上快速完成交易。目前,美国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基本只做线上交易,而将LendingClub模式引入中国的P2P企业,尽管已经拥有了最新的分析技术,但依然有80%的审核业务需要在线下完成。

  事实上,在国内,P2P网贷企业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难以进入银行的征信系统导致整个征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使得P2P网贷企业线上交易受到较大的局限性,导致P2P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也经常使得P2P网贷企业出现恶意圈钱、跑路不断、信用违约、或者无法及时收回投资资金、虚构注册地址等现象,这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质不公开,投资人无法查询其相关信息所造成。没有方便快捷的信用体系和征信系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如“盲人摸象”,借贷双方互不知底,投资者对P2P公司的投资也变成了高利诱惑下的赌博。

  反观P2P网贷企业开展的主要业务,主要是针对小微客户的贷款服务,其特点是较大比例的无抵押、无担保或纯信用性贷款。那么,如何来弥补小微客户财务数据和担保抵押的缺失就成了P2P网贷企业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则是采用小额分散投资的方式针对多个客户进行风险控制,但客户源头仍然存在两大困难:一是是否拥有合适的信贷技术;二是能否承受高额的线下调查成本。事实上,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比评估方法更重要。因此,线下调查和信用分析对于降低P2P网贷违约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

  纵观国外运行较为成熟的P2P网贷平台,我们发现,其逾期率和坏账率依然能够达到3%以上,而我国由于国内社会信用环境和客户金融行为习惯的不成熟,单纯依靠网络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性和信用认定模式的难度和风险必然会更大。

  2.操作风险不容小觑,往往蕴含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

  (1)操作风险引发法律风险。纵观现有的P2P网贷市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没有考虑到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以及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甚至一些互联网企业还直接参与到非法活动中,也有一些机构未经许可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从事套现洗钱活动。事实上,金融行业是典型的持牌经营特许行业,而一些P2P网贷企业以“创新业务、改善客户体验”等为名,碰触监管底线,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最为常见的如P2P网贷平台其本质应该是作为交易居间人,不应涉及担保业务,但是一些P2P网贷平台为了吸引更多的借款人,做起了担保、债权转让和资金池,由“信息中介”转变为“信用中介”,却缺乏相应的拨备、资本等约束,其风险不言而喻。

  虽然央行据此也制定了P2P网络借贷的三条红线:一是理财-资金池模式,P2P网络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P2P平台的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这种模式相当于P2P平台在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时,向不特定的人公开借款,然后再向他人贷款,赚取高额利差,也即是我们所说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借用P2P平台开展非法集资行为,P2P平台不进行审查或者知道而不制止,协助虚假融资方完成非法集资行为;三是为平台吸收资金后非法使用,可归入典型的集资诈骗犯罪行为(庞氏骗局模式),但P2P互联网金融模式蕴含的法律风险依然不可低估。

  (2)操作风险引发道德风险。P2P网络借贷模式理论上是借贷双方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P2P平台只提供第三方服务且不承诺本金保障。该平台承担的是信息公布、信用认定、法律手续和投资咨询的职能,以此收取服务费,其本质是不参与到借贷的实质经济利益中去。也即是说,互联网平台是不能经手资金的,资金只能由投资人与借款人通过独立第三方的账户托管系统进行转接,而且借款人账户不能与平台相关联。而现实中却是,由于P2P平台属于新型金融业务,央行和银监会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和指导,也未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其结果是导致P2P行业内鱼龙混杂,很多P2P网贷企业突破道德底线,钻政策空子,引发道德风险。最常见的有,平台提供空白合同,投资人签署后平台随意确定借款方向;平台先放贷,再向投资人转让;拆分大额债权,向不特定多个投资人转让;挪用贷款,如P2P自融模式,甚至携款潜逃;以及设立资金池操作和平台自身担保,等等。

  对于我国而言,P2P网贷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正处在快速扩张期,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如果此时P2P互联网企业相应的管理和配套机制没有跟上,就很容易出现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譬如人为的骗贷活动。由于交易数据、信用审核的权限都放在平台手里,出资人却不能有效审核这些信息,也无从判断真假,其显然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地,从我国目前现有的P2P模式运行来看,仍然需要庞大的线下团队(前文已述,大约80%的审核业务需要在线下完成),而人力密集型的特征就决定了其可能存在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如中介帮助客户造假,或联合内部员工帮助客户造假。

  3.技术风险时有发生

  IT技术的发展是P2P网贷模式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系统内,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和用户等要素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P2P网贷业务的开展和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自去年10月开始不断出现的“失联”和“跑路”P2P平台来看,不乏技术原因引发的风险,主要来源有:

  (1)P2P网贷平台受攻击引发流动性危机。自2013年10月以来,人人贷、第三方网贷之家等知名P2P平台遭受黑客攻击,以天量的访问导致网站塞车,甚至瘫痪。如果说仅仅是网页遭受攻击而数据库没有遭受影响的话并不可怕,但事实上却是,这种表面上并不会给投资者资金带来影响的网络攻击导致挤兑现象的发生,比较典型的如网赢天下、及时雨等P2P平台发生倒闭的事件都是由于被黑客攻击之后网站倒闭,导致原本对网站信心不足的投资者迅速撤资,遭到挤兑,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引发流动性危机倒下。

  (2)账户被盗、个人隐私被泄露、资金被提。一些P2P平台无小额信贷业务经营经验,仓促上线、盲目扩张等也往往蕴含着较高的技术风险,账户被盗、个人隐私被泄露、资金被提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P2P平台均采取“同一账户”原则,也就是说,用户提现的银行卡必须是本人的银行卡,但依然出现了许多资金被提走的风险事件。据第一财经日报《财商》报道,曾经发生过一起典型的案例,就是黑客入侵到平台数据库中,盗取了投资人的身份证图片,获取了投资者的个人隐私,然后将此图片打印出来,再做身份证复印件,到银行开户,通过将这张银行卡添加到投资人的P2P账户中实现提现,盗走资金。

  4.政策风险无法预知

  从目前来看,P2P网贷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拥有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对于未出台的监管政策、未明确的监管主体都是不确定的因素。采用何种方式监管、监管的细则是什么,等等,目前都无从得知,对于P2P网贷模式的运行会造成何种影响,都是未知的风险。对于这种未知的政策风险至少可以预见的是,它很可能直接改变很多P2P网贷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模式,甚至让一些规范性较差的平台从市场上消亡。国外的实践也得以证实,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上半年,LendingClub曾因一系列资质和授权事宜被美国政府叫停票据发行,但其仍然继续利用自有资金向借款人发放贷款,直到10月14日,LendingClub才恢复了新的投资者的注册手续,走向了全面发展之路。所以,虽然现阶段大环境下我国P2P网贷模式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监管细则未出,仍蕴含着巨大的政策风险。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必然导致P2P网贷风险的存在

  无论是从主观层面,还是从客观层面来看,监管缺失(包括监管主体和监管法律法规)是导致我国P2P网贷风险存在的关键所在。主观上而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被监管主体和公众所忽视。互联网金融对于我国而言,属于新生事物,过热的追求导致公众和监管者步入了一些误区,喜欢将互联网金融神秘化,只要谈到互联网金融,就认为是金融创新,有时候甚至把互联网金融当作金融领域的“自贸区”,现有金融法规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由此带来的P2P网贷监管机制缺失也就很正常了。

  与此同时,从客观上而言,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都只是针对传统金融活动的,规范约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严重滞后。截至目前,尚没有一部单独完整的法律法规规范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尤其在市场准入、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维护顾客信息、确认电子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市场监管等方面极其欠缺,这为交易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埋下了隐患,无形中增加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交易费用,对互联网金融的有序稳定发展极其不利。仅有的一些譬如《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等人民银行规章也只是对支付结算类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专门规范,对融资类和投资理财类互联网金融(譬如P2P互联网企业)的机构属性、业务活动仍没有法律规章进行明确的定位和专门规范。显然,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的缺失给我国现行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业已注意到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譬如,2014年3月13日,人民银行发文暂停了中信银行与腾讯、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网上虚拟信用卡,随后的3月23日,人民银行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五大准则,明确了底线思维,其中指出,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支付应该始终坚持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小微支持服务为宗旨,P2P互联网金融模式要坚持平台功能,不得变相搞资金池,不得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进行证券业务等非金融活动。

  然而,截止目前为止,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尤其是P2P网贷监管主体依然不明确,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将小贷公司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纳入完善征信系统的监管对象中,但关于P2P网络借贷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却仍然没有纳入其监管范畴。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也早已明确表示P2P平台不由其监管,而2014年4月,银监会对P2P行业也仅仅只是出台了几条“红线”,规定P2P不能做什么,比如不得提供担保,不得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但行业准入门槛是备案制、牌照,还是负面清单监管等重要问题却依然没有定论(吴雨,2014).由此可见,P2P网贷平台的监管主体依然严重缺位,这与我国P2P网贷的迅速发展极其不匹配。

  四、规避风险的可行途径探析---我国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监管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信用风险(信用体系不健全)、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凸现)、技术风险(信息安全无保障)、政策风险(监管主体和法规的缺失)四大风险相互嵌套、相互融合已成为制约我国P2P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据此,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政府当局应该致力于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把握好以下监管思路:

  1.发挥央行大数据平台作用,加快P2P互联网金融信用环境(体系)建设

  央行或者监管部门应该尽快明确P2P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法律地位和监管框架,对P2P互联网模式做出明确的规范,扫除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一切障碍。同时,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央行征信中心也应当积极主动地与互联网金融数据平台实现对接,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征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同时,P2P行业应该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充分地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揭示风险,降低P2P网贷违约风险(信用风险)。

  2.从政府监管(宏观层面)入手到倡导行业自律(行业中观层面),再到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企业微观层面)为主线的渐进式改革方式消除操作风险

  (1)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倡导行业自律,推进自律机制建设,消除法律风险。考虑到P2P互联网行业进入门槛低、利益诱惑大,一些P2P互联网金融企业喜欢钻法律空子,甚至存在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强烈冲动,个别不法分子更是浑水摸鱼、集资诈骗。为有效防范和应对P2P网络借贷行业可能出现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重大法律风险,可以依照《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托现有“打非”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多方作用,加强协调与配合,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是消除法律风险的最佳手段,建议P2P互联网行业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行业标准与监督规范等,夯实行业规范管理和发展基础;制定行业统一的信用管理规范,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系统,开辟用户投诉和信息反馈渠道,着实推进P2P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建设。

  事实上,无论是监管部门的监管,还是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其最终目的是要明晰其业务边界,本质而言,就是要让P2P互联网机构回归其本位,明确P2P互联网机构既不是信用中介,也不是交易平台,而是信息中介,是为双方小额借贷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这也是它与其他法定特许金融服务最本质的区别。

  (2)立足监管,积极引导,提升P2P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消除道德风险。政府、监管机构应立足对P2P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P2P网贷企业高管人员的专业背景和从业年限、组织架构也应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积极引导P2P网贷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规避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譬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3年及以上的银行风险控制经验,技术人员要求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考核,等等。

  3.以完善系统建设,构建安全环境为抓手消除技术风险

  P2P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而大数据、云计算的特征就决定了P2P网络平台面临巨大的风险性,如果信息安全无保障,则必然导致客户资金的受损。因此,信息系统安全是根本。我们不仅需要确保系统安全的软、硬件设备的投入1包括信息管理、数据加密、数据备份和恢复、防病毒能力等,并且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出台或优化相关制度,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监测和防范利用系统漏洞而出现的黑客攻击,建立可靠地安全体系,防范技术风险。

  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研发,包括系统软件、数据保护、密钥等,抓好技术监管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人才建设是有效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监管部门及行业应尽可能选拔素质高、技能强、懂管理的人才从事信息安全工作。加大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做好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工作。不仅在专业人才方面有所要求,还应加强对全体P2P网贷从业人员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手段普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常识和基本技能,广泛宣传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强化信息安全意识。

  4.以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法规为保障消除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

  从国外实践来看,P2P在英国由金融服务局负责监管,美国由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监管,法国由金融市场管理局监管。具体到我国,由于P2P网贷平台的复杂性及跨区域性,处于一种监管缺失的状态,给P2P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风险。因此,现阶段,政府当局应该亟待明确P2P互联网模式监管主体,具体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银监会、工商、通信、网监等多部门参与的大部制管理方式,同时适时向地方政府相关机构赋予一定的监管权力,明确其监管职责和风险。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该尽快制定相应的监管法规,来明确P2P的经营范围、资金门槛和自有资金的规模,限定P2P的借款用途、借款利率和贷款期限,严格界定P2P第三方担保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性质与合作规范,要求P2P网贷平台定期对坏账率等平台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安全相关的信息进行披露做出严格的规定,消除不可预知的政策风险,确保P2P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R].2014.08.

  [2]朱邦凌。互联网金融瓶颈在于信用环境[N].每日经济新闻,2014-10-17.

  [3]吴雨。阻拦P2P健康发展五大门槛待去除[N].山西经济日报,2014-10-13.

  [4]王超。P2P监管主体亟待明确行业自律尤其重要[N].中国证券报,2014-09-02.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