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经济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市场化与工业化均衡关系的检验:基于30年的实证分析-论文网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5/02/04

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经济学论文-中国市场化与工业化均衡关系的检验:基于30年的实证分析-论文网,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结合始自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30年来工业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市场化的推动。本文构建了市场化指数与工业化指数的测度评价体系,对1978-2007年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定量测度,并以测度结果进行计量分析,检验表明市场化和工业化高度相关,中国市场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促进工业化进程提高0.56个百分点。在我国继续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深化市场化的改革,保持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均衡协调发展。
论文关键词:市场化,工业化,均衡关系,实证分析
  一、引言
  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市场经济制度非常成熟的条件下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选择了以计划经济为制度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在此阶段市场化与工业化基本是绝缘的。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市场化与工业化由浅到深的结合,工业化的体制障碍大大突破,催生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经过30年来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基本共识,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和市场化已成为“五化”中最重要的两个战略支撑点。
  我国学者研究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大多从定性角度来研究,也有少数人尝试用定量方法研究。在定性研究方面,普遍认为工业化与市场化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不能割裂,市场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因素,工业化是市场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与市场化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作用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社会耦合结构(龚唯平,2001)。从转轨国家的体制改革角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驱动市场化,实现工业化与市场化挂钩的历史任务(赵凌云,1992)。从经济的现代化层次看,包括市场化与工业化两个层次,市场化是基础和前提(赵德馨,2001)。就中国而言,有学者认为我国市场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工业化的有效推进(郭克莎,2000)。在定性研究方面,有学者构建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3项指数,并进行了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与产出的定量分析(宋德勇,1999)。也有直接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工业化与市场制度的关系,通过计算综合性的工业化指数和市场化指数,然后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崔向阳,2003)。总体上看,定性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定量化研究还停留在探索阶段。
  因此,定量化研究中国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对于协调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关于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市场化指数与工业化指数两个测度体系,分别对1978-2007年以来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指数进行测度,然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检验。深刻揭示工业化进程中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作用,证明市场化是工业化实现机制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仍然要以市场化为实现机制,以此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同时,对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逆市场化的行为和现象起到一种正向的引导。
  二、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体系及1978-2007年的测度结果
  由于研究的目的和视角的差异,目前国内学者所建立的测度市场化进程的各种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各有千秋,总体上都反映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特点。本文借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管理研究院(李晓西,2003,2005,2008)建立的由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等5大类、11个子项共计33个指标组成的测度体系,构建一个适用较长周期、且数据能够连续获得的测度体系。
  1、测度体系的指标结构和具体解释
  本文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测度体系由三级指标层次构成。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是:政府的合理规模和行为规范化、企业的多元所有制和主体自由化、市场的完备体系和交易公平化。同时,每个一级指标下设2~4个二级指标,全部二级指标包括9个,分别是:政府规模合理化、政府经济资源配置规范化、税负公平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的多元化、国际贸易自由度、金融改革深化程度、货币政策效果、定价自由度。每个二级指标又由2~4个三级指标综合而成,以便对我国市场化程度进行全面的定量评价。测度指标体系的总体结构请参见表1。
  表1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测度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政府的合理规模和行为规范化

1.1政府规模合理化

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

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

1.2政府经济资源配置规范化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

1.3税负公平化

工业企业税收占GDP的比重

农业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

企业的多元所有制和主体自由化

2.1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

非国有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

2.2所有制的多元化

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外资、自筹和其它资金所占比重

外方注册资金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注册资金的比重

市场的完备体系和交易公平化

3.1国际贸易自由度

平均关税税率

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税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

3.2金融改革深化程度

三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

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3.3货币政策效果

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

3.4定价自由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


  这些指标的基本含义是:
  (1)政府的合理规模和行为规范化
  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反映政府人员规模的大小。一定数量的政府工作人员是必要的,但超过了合理界限的政府规模就会导致对正常市场活动的不良影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采用了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作为一个负向指标(它的剩余项代表由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来近似地反映资源分配方面的市场化进展程度。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以预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规范性。农业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农业各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农业特产税和契税等。农业各项赋税的降低表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的实际效果。减轻农民负担反映了市场化进程“质”的变化,是政府对社会产品分配的调整。工业企业税收占GDP的比重:工业企业税负是指企业承担国家税收的数额与程度,我们用这项指标来指代企业的平均税负。
  (2)企业的多元所有制和主体自由化
  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城镇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反映了城镇就业人口中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相对规模。 非国有经济类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非国有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近似代替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反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比重: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比重,反映了进出口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贡献。但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进出口额度中剔除进口数额,用其出口总额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效果更好。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选择外商直接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之比来反映资本来源的多样化和市场准入的程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所占比重: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如上市融资)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获取资金的方式,用以上三种方式获取的投资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可以很好地反映资本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外方注册资金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注册资金的比重:反映外资投入的大小对投资资本金形成的影响程度,是反映资本来源多元化的一个补充指标。
  (3)市场的完备体系和交易公平化
  平均关税税率:关税税率反映了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税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指关税收入与进出口总值之比,反映在国际贸易当中税收对自由贸易的影响程度。三资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短期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短期贷款的比重:是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短期贷款中,三资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所占的份额,反映金融机构的贷款中有多大比例投向了非国有企业。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这里的通货膨胀率是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是将最近五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率作简单的算术平均,反映了近期物价的变动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反映在社会商品零售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定价比重:指在各单位或部门收购的农副产品总额中按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收购的农副产品金额的比重。它反映在农副产品收购环节市场化的程度。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定价比重:指在所有销售部门生产资料的销售收入中按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销售的生产资料金额的比重。它反映在生产资料出厂环节市场化的程度。。
  2.测度指标的评分办法
  本文对市场化指数的测度采用5分制的算术平均数测度办法,即各项指标的权重相同。按照市场化程度由高到低将等级分为1分、2分、3分、4分及5分五个等级,1分说明该项指标或因素反映的市场化程度最高,我们将1分所在的区间称之为评分的上限区间;而5分则说明该项指标或因素所反映的市场化程度是最低,我们将5分所在的区间称之为评分的下限区间。
  测度区间的临界值的确定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第一,根据基础理论来确定。比如通货膨胀率按照普遍认可的理论在3%以内属于正常区间,故将“最近五年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值”这项指标的上限就设为3%。又如“平均关税税率水平”,根据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认为在4%以下是贸易自由度的上线,则将4%以下设为1分。确定临界值后,再按照等比递增的规律划分其他区间。
  第二,根据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来确定。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定价的比重”,依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值和我国价格改革的实际成效,判断实际值在95%以上是最自由的,故将95%设为1分的上限;又如“政府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这项指标,实际测度的数据分布在3%—10%之间,我们就按照等分的办法划分为5个区间。
  在确定了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后,大部分指标采取等距的办法,中间三个区间是根据等距的形式来划分,确定区间的界限。仅有个别指标根据数据的分布特征采取了不等距的分类法。
  3.1978~2008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结果
  上述市场化测度指标的评分遵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总指数”的整合过程,每一次综合都是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办法,保留2-3位小数。首先是对20项三级指标进行评分,然后对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根据上表的计算结果,最后再由三个一级指标合成总指数。在由5分制的总指数转化为百分数表示的总指数过程中,我们使用插值法进行换算,换算公式为:y=125-25x,其中y指百分制的总指数,x指5分制下的总指数。经过换算,详细结果见表2。
  表21978~2007中国市场化指数总得分及百分数转化结果
  

年份

五分制总得分

百分数

年份

五分制总得分

百分数

1978

4.125

21.875

1993

2.931

51.736

1979

4.208

19.792

1994

2.903

52.431

1980

4.056

23.611

1995

2.792

55.208

1981

4.014

24.653

1996

2.861

53.472

1982

3.917

27.083

1997

2.653

58.681

1983

3.889

27.778

1998

2.528

61.806

1984

3.903

27.431

1999

2.444

63.889

1985

3.847

28.819

2000

2.319

67.014

1986

3.806

29.861

2001

2.208

69.792

1987

3.785

30.382

2002

2.181

70.486

1988

3.847

28.819

2003

2.181

70.486

1989

3.819

29.514

2004

1.944

76.389

1990

3.486

37.847

2005

2.069

73.264

1991

3.458

38.542

2006

2.049

73.785

1992

3.236

44.097

2007

2.042

73.958


  我们从上述测度结果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市场化的程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个别的相邻年份有下降变化的现象,但变化幅度较小。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自此之后,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1998年开始,我国的市场化指数越过了60分,如果把这个标准作为及格线的话,也就是说,1998年我国开始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准确的说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目前,正在逐步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迈进。
  三、国工业化指数测度体系及1978-2007年的测度结果
  本文所确定的工业化指数测度指标体系主要参考和借鉴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佳贵、黄群慧等研究人员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对1995年、2000年、2005年三个年份各省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实际测度和排序。由于是对几个时点上省域工业化的比较分析,所以采用的是相对数,而不是绝对数。本文基于对一个较长周期,即1978~2007年30年的测度,故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测度指标体系和释义
  工业化进程不仅要有量的推进,更要有质的提升。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就是过分强调工业自身的发展,因此造成畸形工业化的恶果。工业化不仅是工业的发展,而且是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变化。衡量工业化的进展必须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工业化的优势和不足,为此工业化指数测度体系包括六项指标,具体来讲,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人口城市化率、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各项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见下表3。
  表3工业化指数测度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名称

计算公式

1

人均GDP(美元)

以各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现价)除以同时期平均人口所得出,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并按汇率-平价法折算为2004年美元

2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

3

第一产业就业占比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

4

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

以工业增加值(现价)除以同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和

5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率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在统计年鉴中直接获取数据

6

人口城市化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总人口包括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人均GDP: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是反映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人均GDP指标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进行国际对比的首选指标,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会不断的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会越来越小,该指标表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同样,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是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出口。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反映工业结构的特征。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率: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就是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用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第三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人口城市化率: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率。
  2、测度体系评价办法
  工业化指数是对工业化进程的一种定量研究,用百分数来近似描述。假设实现了工业任务即为100%,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工业化指数则介于0-100%之间。本文采取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合成办法,即假设每项指标的权重相同,来测算工业化指数k(),其中k为某个年度的工业化指数,w是单个指标的评价值,n为评价指标的个数。评分依据主要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实际国情所确定的标准值。部分指标的标准值会根据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最新数据有所调整,总体上保持参考指标的先进性。参考标准如下表4所示。
  表4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基本

指标

前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实现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1、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

标志值

720-1440

1440-2880

2880-5760

5760-10810

10810以上

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产业结构)

标志值

AI

A20%,且AI

A20%,且IS

A10%,且IS

A10%,且IS

3、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工业结构)

标志值

20%以下

20%-40%

40%-50%

50%-60%

60%以上

4、人口城市化率(空间结构)

标志值

30%以下

30%-50%

50%-60%

60%-75%

75%以上

5、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就业结构)

标志值

60%以上

45%-60%

30%-45%

10%-30%

10%以上


  注:1、人均GDP按2004年美元折算,采用汇率—平价法(将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结合,取其平均值);2、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门,制造业的增加值是由工业增加值中除去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的增加值得到;3、总商品增加值总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
  根据以上的参考依据,本文对原有的五个阶段划分方法进行了拓展,按照每个指标原始数据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予以细化,以工业化实现的参考标准为100分,如“人均GDP”达到10810美元,即为100分,又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0%即为满分。每项指标的评分标准采取等距划分的办法,在0-100分之间与指标值形成完整的对应关系,并建立了指标值与百分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换算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插值法来进行运算,最终工业化的指数将用百分数来表示。
  3、工业化指数的测度结果
  按照上述评价办法,我们对1978~2007年30年的工业化指数进行了测度。测度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对6个指标进行评价打分,打分结果按照上面列出的公式自动生成。然后对6个指标求平均值,最后的平均数即为工业化指数。详见下表5。
  表51978~2007年工业化指数测度结果
  单位:%
  

年份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指标4

指标5

指标6

工业化总指数

1978

6.77

63.62

39.50

23.89

76.00

30.90

40.11

1979

7.90

57.47

40.20

25.28

71.20

27.45

38.25

1980

9.30

59.65

41.30

25.85

72.00

27.41

39.25

1981

10.27

56.24

41.90

26.88

67.40

28.01

38.45

1982

11.83

53.22

41.90

28.17

64.00

27.77

37.82

1983

14.27

53.64

42.90

28.83

62.80

28.66

38.52

1984

19.35

55.74

46.00

30.69

62.80

32.17

41.12

1985

23.36

63.11

47.60

31.61

67.20

38.01

45.15

1986

26.09

65.70

49.10

32.70

69.00

38.70

46.88

1987

30.20

66.38

50.00

33.76

68.00

39.46

47.97

1988

33.72

68.61

50.70

34.42

70.60

40.77

49.80

1989

35.64

69.79

49.90

34.95

72.40

43.10

50.96

1990

37.32

65.77

49.90

35.21

67.40

42.31

49.65

1991

40.74

70.95

50.30

35.92

72.00

45.53

52.57

1992

44.79

76.42

51.50

36.61

77.00

47.13

55.58

1993

50.81

80.58

53.60

37.32

81.20

45.58

58.18

1994

56.30

80.48

55.70

38.01

81.60

45.35

59.57

1995

61.16

80.28

57.80

38.72

82.20

44.29

60.74

1996

64.08

80.62

59.50

40.64

83.00

44.16

62.00

1997

66.72

83.43

60.10

42.55

86.60

46.26

64.28

1998

68.91

84.89

60.20

44.47

86.40

49.35

65.70

1999

70.62

87.06

59.90

46.37

88.60

51.66

67.37

2000

72.55

89.87

60.00

48.29

92.40

53.53

69.44

2001

74.80

91.22

60.00

50.21

93.40

55.68

70.89

2002

77.48

92.51

60.00

52.12

94.60

57.20

72.32

2003

80.72

94.41

60.90

54.04

97.60

56.85

74.09

2004

83.73

93.21

63.10

55.68

96.80

55.57

74.68

2005

87.17

95.60

65.20

57.32

100.00

55.12

76.73

2006

90.96

97.40

67.40

58.53

100.00

54.97

78.21

2007

94.30

97.40

69.20

59.92

100.00

55.15

79.33


  以上的测度结果表面,30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在稳步推进,从1978年的40%上升到2007年的接近80%。 在整个工业化指数上升区间上,出现了两个时期或时点的小幅震荡,其中第一个时期是1979-1983年的小幅下行,但1984年以后工业化指数超过了1978年的起始值后开始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这个阶段所出现的小幅降低的现象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相关,1978年以后农村开始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因此1978~1983年期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增加直接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占比.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改革,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测度结果和经济现实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第二个小幅震荡的时间点为1990年,工业化指数略低于1989年1.3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1989年发生的“八九动乱”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显现,因此降低了1990年的工业化指数。
  为检测我们用简单算术平均数得到的测度结果的可靠性,我们仍然用这6项指标按照主成份的分析方法进行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经过测度后,从整体趋势上来看,两种测算方法的拟合度较好,出现波动的年份也基本一致,说明测度的结果是可信的。
  四、中国市场化与工业化均衡关系的检验
  根据以上构建的市场化和工业化指数的测度指标体系,我们获得了1978~2007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和工业化指数,这两个时间序列数据的取得,为进一步论证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基础。以下将从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
  1、市场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分析
  为证明市场化与工业化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我们运用Eviews5.0对市场化指数和工业化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首先对实际测得的1978~2007年市场化指数与工业化指数进行相关性检验,经过运算,市场化与工业化指数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2,且为正相关。为使市场化指数所代表的意义更加接近于经济实际,消除市场化指数的波动影响,我们采取三年移动平均的办法,重新构建一个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序列。我们以新构建的1980~2007年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与对应年份的工业化指数再次进行相关性分析。以ASCH代表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GYH代表工业化指数,分别取ASCH和GYH的对数形式,记作LASCH和LGYH,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分析的结果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达到0.980,且为正相关。我们把以上两个数据系列放到一个图中来分析,图1中LASCH代表市场化修正指数,LGYH代表工业化指数,从图1中我们也看到,修正后的市场化指数曲线更加平滑,与工业化指数的走势基本一致。此外市场化指数曲线与工业化指数曲线具有明显“时滞效应”,市场化指数相对于工业化指数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2-3年。
  
  图1市场化修正指数与工业化指数的趋势比较
  2、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因果检验
  通过以上的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市场化修正指数(LASCH)与工业化指数(LGYH)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Eviews5.0,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如表6所示。
  表6LASCH与LGYH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

F统计值

P

结论

LGY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ASCH

1.32582

0.30555

LGYH does not Cause LASCH

LASCH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GYH

3.76377

0.02592

LASCH Cause LGYH

注:确定因果关系检验中最优滞后阶为四
  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之间呈单向因果关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工业化的进程,提高了工业化的程度。检验结果之所以滞后四期后达到最佳的拟合效果,这可以从经济现象的实际表现中得到解释。市场化指数所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由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推进时间的不统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某项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开时,一般经历3-4年的试点期,因此,制度所起的效应不能立竿见影,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
  以上仅从统计检验的角度对二者的因果关系给予了确定。为了反映市场化与工业化之间发展变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市场化修正指数(ASCH)的对数形式为解释变量,以工业化指数(GYH)的对数形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LGYH=1.943+0.555×LASCH
  (23.41)(25.36)
  R=0.961,调整后的R=0.960,变量下方括号内数值为T统计值。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如图6所示。
  
  图2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及LGYH的实际值和拟合值
  模型结果显示,中国市场化程度对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持续的影响,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化的程度就会提高0.56个百分点。我们还注意到,1989年以后图形的拟合效果较好,这与市场化改革逐渐进入稳定阶段是有直接关系的。
  3、基本结论
  上述实证的结果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社会主义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必须以市场经济作为基础,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
  (1)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促进工业化程度提高的各种因素当中,市场化程度是一个主要推动因素。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反之,市场化改革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将直接影响工业化的进程。 市场化的制度效应具有多级传导和扩散的功能,通过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对工业化发生影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可直接促进工业化的程度,对经济增长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了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化改革的攻坚上进行重点突破。
  (2)通过Ganger因果检验表明,市场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或降低必然会引起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或降低,而工业化程度对市场化程度的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从回归模型可见,中国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回归系数达0.556,市场化对工业化进程影响显著。这表明市场化始终是工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3)推动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市场化是工业化开始的前提,也是工业化演进的条件。我国由于市场化明显滞后并影响了工业化的有效推进,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市场化落后的基本表现是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没有与企业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相同步,在工业化过程中市场化的推动呈不平衡的趋势,政府的行政干预往往抵消了其他要素的推动作用。要提高市场化的水平从而为工业化的有效推进创造条件,首先是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其次要促进各种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的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 冯飞主编.迈向工业大国——30年工业改革与发展回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 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的系统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5 Ross Garnant,宋立刚.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08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陈佳贵,黄群惠,钟宏武,王延中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 陈宗胜,吴浙,谢思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6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 崔向阳.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关系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7)
11 郭克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12 李晓西.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意义[J].理论导报,2008,(6)
13 吕政.关于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0,(1)
14 宋德勇.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奇迹”的一种解释[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5 吴敬琏.“十一五”时期必须认真解决工业化道路和增长模式的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 2005
16 赵凌云.工业化与市场化共生关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2,(2)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