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经济学论文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_区域经济-论文网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5/02/04

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_区域经济-论文网”,希望对需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研究_区域经济-论文网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论文摘要:贵州省的四大经济区域即 “一圈二区一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加剧。黔北发展水平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均GDP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节水城兴义经济带处于第三,差距最大的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贵州经济发展态势为中部凸起,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均低于中部,并且是东南部低于西部北,突出表现为东南部塌陷。政府应高度重视贵州区域的非均衡增长现象,避免使东部变成中国的“贵州”,应对东南部特色经济带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时,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贵州经济区域,东南部塌陷
  不仅一个国家要注意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一个省区范围内也要注意区域内部协调发展问题。就贵州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四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呈现为明显非均衡增长状态,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需要从宏观角度给予东南部特色经济区更多的关注,避免其成为中国的“贵州”。
  一、贵州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
  四大经济区即贵州省十次党代会所讲的“一圈二区一带”。贵阳城市经济圈范围界定为以贵阳市为中心、辐射半径80~100公里的区域,包括贵阳市各区市县,安顺市的西秀区、平坝县、镇宁自治县、普定县,黔南自治州的龙里县、惠水县、福泉市、贵定县、瓮安县、长顺县,共20个县、市、区;黔北综合经济区,包括遵义市、毕节地区金沙县和铜仁地区的德江县、思南县和沿河县,共18个县、市、区;毕水兴经济带,包括六盘水市、黔西南地区、毕节地区的黔西县、织金县、大方县、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纳雍县,安顺市的关岭县和紫云县,共21个县、市、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包括铜仁地区的铜仁市、江口县、玉屏县、石阡县、印江县、松桃县、万山特区、黔东南州以及黔南州的都匀市、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三都县,共29个县、市、区。
  贵阳城市经济圈2008年拥有人口836.64万人,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GDP总量达到1130.78亿元,占贵州省省GDP的33.80%;人均GDP为13515.6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8824元高53.17%;人均财政收入为1339.82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40%、45.79%和43.81%。
  黔北综合经济区2008年有人口906.41万人,GDP总量达到785.13亿元,占全省GDP的23.47%,人均GDP为8661.96元,相当于全省人均GDP的98.16%,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分布分别为第一产业占17.88%、第二产业占48.64%、第三产业占33.48%。
  毕水兴经济带2008年有人口1247.81,是四大经济板块中人口最多的区域,GDP总量为934.9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7.95%,人均GDP为7492.81元,相当全省人均GDP的84.9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76%、49.63%和32.61%。
  图1四大经济区域GDP占全省GDP的比例
  东南部特色经济区2008年有人口802.14万人,是贵州四大区域中人口最少,经济总量最少的区域,同时也是典型的农业、旅游地区,2008年GDP总量为494.83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4.79%;人均GDP仅为6168.9元,比全省人均GDP少2655.1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9.91%,相当于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均GDP的45.64%。从国民经济的三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73%、30.41%和38.86%。
  图2四大经济区域人均GDP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分析
  (一)从区域GDP总量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贵州四大经济板块经济增长呈现出非均衡增长太势。图1是利用四大区域GDP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所进行的描述,从图可以看出,四大经济区域增长表现为非均衡增长。贵阳城市经济圈占全省GDP的比重在波动中具有一定收敛性,黔北综合经济区和毕水兴经济带占全省GDP的比重份额在波动出表现为上升趋势,特别是毕水兴经济带GDP占全省GDP比重的上升势头强劲,1978年毕水兴经济带占GDP的比重为23.21%,2008年上升为27.95%,上升了4.74个百分点。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占全省GDP的比重波动中呈现出下降之势,1978年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08%,2008年下降为14.79%,下降了6.29个百分点。
  表11978—2008年贵州人均GDP的区域差异单位:元
  

人均GDP

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离差

贵州

毕水兴

黔北

贵阳

东南部

毕水兴

黔北

贵阳

东南部

1978

175

146.5

168.831

268.62

183.9

-28.53

-6.17

93.62

8.85

1979

204

150.4

172.045

297.6

201.2

-53.64

-31.96

93.6

-2.84

1980

219

154.9

192.934

330.95

233

-64.12

-26.07

111.9

14.04

1981

242

172.7

218.922

343.06

234.2

-69.29

-23.08

101.1

-7.78

1982

278

195.8

267.806

379.2

263.5

-82.24

-10.19

101.2

-14.46

1983

302

208.2

300.107

442.34

277.9

-93.8

-1.893

140.3

-24.15

1984

371

256.8

350.428

537.07

341.4

-114.2

-20.57

166.1

-29.6

1985

420

298.2

389.777

643.14

368.9

-121.8

-30.22

223.1

-51.14

1986

467

331

450.449

707.91

405.2

-136

-16.55

240.9

-61.79

1987

546

363.5

527.919

791.77

448.8

-182.5

-18.08

245.8

-97.2

1988

683

442.9

661.39

898.25

546

-240.1

-21.61

215.2

-137

1989

750

471.1

684.798

1049.2

582.6

-278.9

-65.2

299.2

-167.4

1990

810

504.3

723.837

1152.3

635.4

-305.7

-86.16

342.3

-174.6

1991

896

570.8

864.816

1315.5

684.1

-325.2

-31.18

419.5

-211.9

1992

1034

659

951.873

1519.1

797.5

-375

-82.13

485.1

-236.5

1993

1234

875.5

1087.71

1762

897.3

-358.5

-146.3

528

-336.7

1994

1527

1100

1354.43

2203.3

1124

-427.2

-172.6

676.3

-403.1

1995

1826

1310

1582.1

2609.8

1320

-516.3

-243.9

783.8

-505.8

1996

2048

1587

1869.36

3527.5

1489

-461.1

-178.6

1480

-559.1

1997

2250

1737

2115.26

3984

1631

-513.5

-134.7

1734

-618.9

1998

2364

1895

2346.21

4393.6

1777

-468.6

-17.79

2030

-587.3

1999

2545

2037

2478.52

4701.2

1844

-508.2

-66.48

2156

-701.1

2000

2759

2083

2600.78

5107.2

2011

-675.9

-158.2

2348

-747.8

2001

3000

2245

2799.31

5545.3

2189

-754.6

-200.7

2545

-810.6

2002

3257

2489

3082.65

6088.5

2398

-768.2

-174.4

2832

-859.4

2003

3701

2796

3496.43

6862

2752

-904.7

-204.6

3161

-949.2

2004

4317

3418

4110.74

7983.6

3125

-899.1

-206.3

3667

-1192

2005

5052

4228

4818.23

8940

3550

-823.8

-233.8

3888

-1503

2006

5759

4995

5549.5

10222

4019

-763.6

-209.5

4463

-1740

2007

6915

6011

6645.46

11772

4800

-904

-269.5

4857

-2115

2008

8824

7493

8661.96

13516

6169

-1331

-162

4692

-2655

(二)从人均GDP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人均GDP的变化来看,同样可以发现贵州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现象。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1978年贵州省人均GDP为175元,贵阳城市经济圈为268.6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3.62元;黔北综合经济区为168.8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7元;毕水兴经济带为146.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53元,在四大区域中,是全省人均GDP最低的地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为183.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85元,人均GDP是仅次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区域之一。总体上看,在四大区域中,贵阳城市经济圈和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黔北综合经济区和毕水兴经济带人均GDP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过30年的发展,至2008年全省人均GDP达到8824元,只有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1351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92元;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由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转变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程度是最大的,2008年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655元;黔北综合经济区人均GDP为8661.96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2元,是仅次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地区;毕水兴经济带仍处于第三位,人均GDP为749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31元。
  图3各区域人均GDP离差异的变化
  (三)从人均GDP与全省平均离差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图3和图4描述了四大区域人均GDP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离差,如果从人均GDP与全省平均离差看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则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差异更为明显。从图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的30年,四大区域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的离差呈“啦叭”形。如果以贵州全省为平均水平,1978年高于有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和贵阳城市经济圈,随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不断扩大,其典型表现就是贵阳城市经济圈以高于其他地区速度快速发展,1978年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51%,2008年变为53.17%。黔北综合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1978年黔北综合经济区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1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53%,2008年黔北综合经济区人规章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4%,差距缩小1.69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略有扩大。东南部特色经济区1978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85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6%,2008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09%,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35.15个百分点。节水兴经济带1978年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30%,2008年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08%,差距缩小1.22个百分点。
  图4四大经济区域人均GDP比较(以全省人均GDP为1)
  人体艺术
  图5人均财政收入的区域差异
  (四)人均财政收入的区域差异
  从人均财政收入这一指标来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图5描述了1978年至2008年30年四大区域人均财政收入变化情况。1978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为23.49元,贵阳城市经济圈为51.9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44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1倍;人均财政收入排第二名的是黔北综合经济区,人均财政收入为1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6.49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63%;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财政收入排第三位,为14.5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8.97元,低38.17%;人均财政收入最低的地区为毕水兴经济带,只有11.87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53%。2008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达到925.33元,贵阳城市经济圈为134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4.67元,毕水兴经济带人均财政收入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为604.9元,黔北综合经济区人财政收入由第二位下降为第三位,为604元,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则由第三位下降为第四位,2008年人均财政收入只有324.8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5.10%,不足贵阳城市经济圈的1/4。
  综合起来看,1978年如果以贵阳人均GDP为100,则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相当于贵阳市城市经济圈GDP的比例分别为54.5%、62.9%和68.4%,可见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经济基础是比较好的,而毕水兴经济带是最差的。经过30年的发现,至2008年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相当于贵阳市GDP的比例分别为55.4%、64.1%和45.6%,毕水兴经济带和黔北综合经济区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差距有一定程度的收敛,而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与贵阳城市经济圈的差距则有较大程度的拉大,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相当于贵阳市城市经济圈GDP由68.4%下降为45.6%,下降22.8个百分点。
  结论:改革开放30年,黔北发展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贵阳城市经济圈人均GDP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水兴经济带处于第三,差距最大的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是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人均财富也是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贵州不是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在贵州是中部凸起(贵阳城市经济圈),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均低于中部,并且是东南部低于西部北,突出表现为东南部塌陷。
  三、贵州区域非均衡增长的原因探讨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1978年贵州省人均GDP175元,其中贵阳城市经济圈为268.6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62元;其次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GDP为183.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09个百分点;黔北综合经济区次之,人均GDP为168.8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6.46%;基础最差的是毕水兴经济带,人均GDP只有146.5元,仅为贵阳城市经济圈的54.54%。
  表21978年贵州全省及四大区域差距结构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省

41.66

40.18

18.17

贵阳城市经济圈

25.53

54.28

20.19

黔北综合经济区

46.22

35.45

18.33

毕水兴经济带

54.84

22.79

22.37

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53.25

23.82

22.92

(二)产业基础差异
  从表2提供的资料来看,1978年全省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略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18.17%;贵阳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类型为“二一三”型,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黔北综合经济区、毕水兴经济带、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产业结构类型皆为“一二三”型,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毕水兴经济带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是最高的,其次是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位
  贵阳城市经济圈以贵阳为中心,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黔北综合经济区不仅受到贵阳发展的带动作用,不仅还受到重庆市的带动,是在贵阳和重庆两个大城市的双重影响,因此,其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毕水兴经济带与四川、云南及广西有较长接壤地带,东部特色经济区主要是与湖南和广西相邻。
  (四)三线工业迁往贵阳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线调整改造重大决策,确定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企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贵州省根据国务院三线建设改造办公室关于“就地适当集中”原则及中央关于“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决定将部分三线企业从山沟中迁至贵阳、遵义、安顺等中心城市,并以此为基础和支柱,兴办经济开发区,从而提高企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和经济利益。通过结构调整,企业搬迁,实施“军转民”,进行企业改制,与地方经济相结合,1992年,在三大军工系统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目前,这些集团公司成为贵州电子机械工业的骨干,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遵义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以国防科技企业的调整搬迁为支撑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贵阳市就提出了依托三线调迁契机,建立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决策,以吸引三线企业集聚,并将发展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依托军工、扶持民营、联合院所。
  
  图61978年至2008年贵州省及四大区域GDP增长情况
  注:图中GDP增长率按现价计算
  (五)西部开发
  除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大开发主要以资源开发、能源开发为,这使资源、能源比较丰富的毕水兴经济带等得到了超越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的速度发展。尤其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之后,具有较多矿产资源优势和能源优势的毕水兴经济带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毕水兴经济带、黔北综合经济区由于具有较多的矿产资源、能力资源,而得到了较多的资金等资源的投入,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图5可以看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毕水兴经济带经济增长率有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东南部特色经济区、黔北综合经济区和贵阳城市经济圈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但黔北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率与其他区域相比要快得多,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后,毕水兴经济带得到较快发展,这一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也比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率要高。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省委、省政府应调整区域发展政策
  不管是对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增长,还是对一个省内部的区域经济增长来看,要做到任何时候均是均衡增长是不可能,而非均衡增长则是正常的。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应有一个限度,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可能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贵州四大区域经济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之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其差异不是太大,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四大区域之间经济增长差距扩大的。尤其是贵阳城市经济圈与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更大。例如2008年东南部特色经济区人均财政收入不足贵阳城市经济圈的1/4,如果是单独比较贵阳市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则差距会更大。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区域的非均衡增长现象,避免使东部变成中国的“贵州”,应对东南部特色经济带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时,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东南部特色经济区,而不是多这东南部特色经济抽走发展资源。
  (二)找准各自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进行区域分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化”或者“同质化”
  将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为西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突出贵阳城市经济圈在引领贵州、支撑西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通过贵阳城市经济圈的率先发展,引领贵州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和大发展,为缩小贵州与全国差距作出新贡献。该区域的发展方向是以生态经济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重点发展:一是国防战备产业,包括可将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升其创新和孵化能力;二是中药、烟草、食品、中药制造等特色产业;三是煤、煤电、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磷及磷化等优势工业;四是都市旅游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黔中经济区气候、环境、喀斯特等优势,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游客旅游和休闲,做大做强都市旅游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五是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积极承接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将毕水兴经济带建设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发挥毕水兴经济带在带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重作用。 毕水兴经济带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以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行业之中。一是充分彰显马铃薯、辣椒、魔芋、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荞麦、优质玉米、优质烤烟等生态农产品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二是发展以有机绿茶、优质板栗、特色核桃等特色经济林果业,建设两江生态屏障;三发挥区域草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养殖、生态养殖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四是以煤、煤化工、煤钢电一体化以及冶金工为主导,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五是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产业。
  将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充分发挥黔北综合经济区既是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又临近重庆市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是以生态畜牧业、竹业、药材种植、辣椒、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业;二是以酿酒为龙头的食品工业,大力发展以茅台酒为重点白酒制造业、食用油、优质米、茶叶、辣椒、野木瓜、刺梨、山野菜等为核心的食品工业;三是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
  将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建成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充分发挥东南部特色经济既得益长珠潭城市群建设外溢效应的影响,又具有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覆盖率高、多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优势,将该地区建设成为特色农业和民族生态旅游区。其发展的重点产业包括:一是以现代烟草、茶叶、油茶、竹笋林、中药材种植、草地畜牧业、特种养殖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进一步彰显林业、生态优势,发挥森林多功能作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三是发挥农业、森林、喀斯特自然风光的多功能作用及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优势,做大做强民族生态旅游业,奖民族生态旅游业建设成为强区富民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四大经济区与传统行政区是不一样的,要促进实现每个区域的快速发展,必须要突破行政管辖范围。这要求省委、省政府加强协调,构建应的协调机制,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特别是政府之间成本。首先,以规划为龙头,完成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其次,按照经济发展和产业关系,以经济利益机制取代区域之间的行政机制,完善县际之间、乡镇之间互动互促的利益协调机制。第三,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其他制度安排,并使能够有效实施。
  (四)开发利用区内与区个两个市场、省内和省外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各区域经济发展要瞄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仅要利用好本区域内部市场,还要瞄准区域外部的市场,充分开发省内和省外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两外市场,特别是以利用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洲带来的发展机遇,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融入到更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之中,抓做发展机遇,促进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名勇.所有制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 石宗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斗[N].贵州日报,2007-05-08.
3 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 董藩,洪名勇.论西部地区轻工业增长极的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6-29.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