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经济学论文为您提供后金融危机之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后继效应及政策探究基于平面数据及数量模型分析-论文网参考,解决您在后金融危机之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后继效应及政策探究基于平面数据及数量模型分析-论文网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危机期间政府所采取的非常规政策措施导致的问题的讨论也日益增多。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即由于经济刺激计划引发并结合新的现实因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恶化、经济增长减缓。各种新旧因素相互交织作用,在这些现实背景下,如何从历史数据中寻找规律,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重新审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危机。本文将以经济刺激计划后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为主线,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基于平面数据、模型假定以及应用经济理论知识来深入分析探讨影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科学制订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关键词:经济刺激计划,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投资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一枝独秀的高速增长,即使在2008年全球经济萧条低迷时期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9%的高速经济增长率。但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弊端及新问题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所谓后金融危机是指由于经济刺激计划和新的现实因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恶化、经济增长减缓。
随着菲利普斯曲线的问世,人们对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探究不断深入。由于考察问题的视角不同,菲利普斯曲线也有很多种变形,其中经典的一种类型即为Gordon(1990,1997)的“三角模型”,得到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为:
其中,πt为通货膨胀率,C为常数项,Dt为经济增长率缺口,xt为其它的控制变量,如国际能源等供给冲击变量,也可为标志制度变化的虚拟变量。
分别表示各变量的滞后系数。
本文将以此模型为基础,引入人民币汇率,国际资源能源,经济增长率,预期等现实因素,应用货币主义学派货币数量学说,供给学派的成本推动,新凯恩斯的需求拉动,以及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学说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学说等经济学说理论,针对影响中国后金融时代经济刺激计划措施带来的货币超额供给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政策性因素和新的现实因素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恶化与经济增长放缓。
我们为了更好的进行数据与理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我们先做如下假设:
假设条件一:2000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并假定这期间货币供给增加率与实际经济增长是相适应的。该假设,是为了便于对下文我国在金融危机期间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假设条件二:居民货币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且货币需求总体稳定。该假设,是为了便于主要分析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和与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探讨政府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依据。
假设条件三:消费者偏好按长短期划分,在短期内需求偏好稳定,长期内需求随社会供给相适应。长短期按照产业结构的调整划分。该假设,是为了便于对经济增长中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分析,以说明不考虑需求因素的产品生产与供给,即经济增长问题。
二、经济现状概况
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和新问题不断显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所谓后金融危机是指由于经济刺激计划和新的现实因素所导致的通货膨胀恶化、经济增长减缓。
一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可以将其简化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两大问题的探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的永恒话题,也是一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两大目标,即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纯粹由于名义货币供给过多,大于实体经济当期增长极限所需,由此导致物价上涨;第二类是货币供给速度不变,但经济发展放缓或停滞倒退所致;第三类,则是两者之间的综合,即既有名义货币的大幅增加,同时由于货币流向不明晰以及投资价格不合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并未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图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走势图
资料来源:对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
由上述图形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走势可知,我国的目前所处的经济情况可以归于第三类。所以就应当对两者进行同时分析,才能更好的解释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深入探讨。
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影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三类:通货膨胀主因子,即主要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如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互有因子,即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具有影响的因素,如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学说和弗里德曼的适应性预期,供给学派的成本推动,结构型通货膨胀等;经济增长主因子,即主要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等。
(一)通货膨胀主因子
所谓通货膨胀的主因子主要指由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加带来的,也称为“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即大量贷款所导致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上升。自2009年末以来,我国的CPI(未计入房价,若考虑房价更严重)数据不断上升,通货膨胀日益明显并有进一步恶化趋势。
图二通货膨胀指标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及说明:对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综合考虑了主要价格指数。
从图一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从09年11月以来通货膨胀的迅速上升,尤其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并且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通货膨胀预期严重。
1.货币供给增长因子简介
通货膨胀的主因子即名义货币的大量供给,在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中可以将货币供给的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由于货币政策而引起的内增长,另一类则是由于对外经济交往贸易中,尤其是资本和金融项目下引起的外增长。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货币供给内增长国内货币财政政策
货币供给内增长主要是指由于政府积极性财政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 中国政府在危机期间采取了非常规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如四万亿投资及其他新增贷款,其不仅带来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更重要在于其将通过货币乘数导致名义货币供给量巨额增加。使得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明显大于经济增长率,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直接导致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恶化。
图三货币M2供给量
数据来源及说明:经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黑色粗线为趋势变化线。
从图三中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供给量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09年和2010年初。虽然在09年末由于各种因素作用,其增长率有所减少,但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新增贷款的不断增长,广义货币增长率又迅速上升。
图四货币供给年变化率
数据来源及说明:经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
注:符号说明,货币和准货币(M2)、货币(M1)、流通中货币(M0)。其中货币包括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由上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货币M1增长率在08年即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实施到09年,其增长率由低于10%迅速增长到30%以上,而作为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也达到了25%以上,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刺激计划即国内财政货币政策实施以来,国内货币供给的巨额增长。
(2)货币供给外增长人民币升值预期
货币供给的外增长,主要是指由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带来的大量资金内流所导致的。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产生大量失业。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将经济发展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一直敏感的中国汇率问题上,即要求人民币升值。
图五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数据来源及说明:经外汇管理局数据资料整理获得
2009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44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6倍,2008年下降为74%。在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流入量大大减少,但在09年年内尤其是09年下半年,外资大幅增加,由于我国存在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大量外资还通过地下钱庄等其他渠道流入国内,无法计量和监管,所以其实际增长可能远高于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同时由图中可以看到,外资的流入变化既不稳定,在04年到06年里不断减少,而在07年又迅速回升。
2.货币供给增长效应分析
由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国内货币供给在短时期内巨额增长,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经济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扰乱经济正常秩序。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样使得大量短期投机性资金流入国内,推动我国通货膨胀,减弱货币政策效果,同时由于资金的短期性与投机性,资金来源极不稳定,增大了汇率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对外投资及贸易的风险增加。
通货膨胀的关键危害在于对市场机制的破坏,使得市场失去由价格机制所形成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即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也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增长,其直接效应是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加剧和恶化,而通货膨胀的恶化又将在深层次上间接的减缓经济增长。
(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互有因子
1.互有因子简介
(1)心理预期
根据理性预期学说,预期决定着人们现在和将来的活动行为。在2009年我国新增贷款投放超过9万亿元引发市场对未来通胀加剧的担心,而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通胀预期,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从而使得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这里的心理预期因子主要包括通胀预期和宏观经济信心。
(1)通胀预期因素。由下图中城镇储户收入物价扩散指数可以看出。
图六城镇储户收入物价扩散指数
数据来源及说明: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其中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对应于右边纵坐标指数,其他指数都对应与左边数据。注:自2009年3季度起,采用新的方法计算储户收入与物价指数,将原差额加上100%后除以2,转化为在0和100%之间围绕50%波动的指数数值。
我国居民对于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低于60%,在09年上半年甚至为负;而对于未来收入信息指数,虽然在09年下半年开始上涨,但也依旧低于60%的比例;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则更低,08、09两年基本为负,在09年里虽然由于经济复苏以及政府调控有一定好转,但依旧低于30%;而真正反映通货膨胀率的居民未来物价预期的指数,更是一路飙升,接近80%。
(2)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由下表可以发现,我国银行家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指数,自08年以来一直很低,银行家信心指数最低时仅为25.6%,而企业景气指数最低时仅为7.5%。随着经济回暖,宏观信心指数在09年有所回升,但各项指数依然很低,显示着对于未来经济发展信心的不足,尤其是银行家信心指数到了2010年第一季又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表一宏观经济信心指数
| 银行家信心指数 | 银行业景气指数 | 企业家信心指数 | 企业景气指数 |
2008.1 | 28.1 | 69.7 | 77.4 | 29.6 |
2008.2 | 37 | 68.3 | 78.2 | 30.6 |
2008.3 | 46.1 | 68.5 | 77.2 | 26.9 |
2008.4 | 27.3 | 65.5 | 60.9 | 12.7 |
2009.1 | 25.6 | 63.8 | 61.2 | 7.5 |
2009.2 | 40 | 64.5 | 68.4 | 12.1 |
2009.3 | 55.4 | 66.5 | 75.4 | 58.1 |
2009.4 | 70.1 | 68.5 | 80.7 | 60.7 |
2010.1 | 69.8 | 68.5 | 84.4 | 62.9 |
数据来源及说明: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 数据按季度划分。
注:自2009年3季度起,采用新的方法计算企业景气指数,将原差额加上100%后除以2,转化为在0和100%之间围绕50%波动的指数数值。
(2)能源资源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加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尤其是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而这两项又是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能源和原料,是国内经济和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
图七企业煤油电及矿产品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由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整理获得。
图四中的曲线走向趋势表明,企业生产的基础性能源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国际国内能源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由图中可以看出,煤油电和矿产品价格指数自09年末开始就不断上涨,其中煤油电显示着国内能源资源价格的调整,矿产品价格则显示国际进口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其上涨幅度都超过了30%,这将极大地增大企业成本。根据企业产品定价的成本加成原来,企业商品价格将极大提高。由下图可以看出我国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
(3)房地产虚拟繁荣
房地产市场及虚拟经济的虚拟繁荣带来经济增长的泡沫虚拟经济。所谓泡沫虚拟经济,是指存在不能带来实体经济增长的经济部门的虚拟繁荣,尤其是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虚拟经济。经济的虚拟繁荣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幻觉,推动了通货膨胀。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表现为证券市场的虚拟繁荣,而从08年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则主要表现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虚拟繁荣,其投资比重不断上涨,具体数据变化由下图所示。
0
图十住宅和房地产在一年城镇固定投资中比重
数据来源及说明:经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获得。由于数据资料统计不全,有部分数据未列出。
上图中,虽然房地产的具体数据不全,但可以由住宅与房地产数据之间的大致关系可以推出,房地产的投资比例是不断上涨的,而且上涨幅度应该远大于住宅投资的比例(因为大量房地产商为了抬高价格,不断通过囤积建宅土地,减少新建住宅供应,从而会使得房地产的投资不断上涨)。此外,由于统计误差和制度原因,实际投资比例可能远大于此数据。
2.互有因子效应分析
以上互有因子对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机制大致有如下几点:
(1)通胀预期恶化通货膨胀,减少产出增长,形成螺旋式恶化上升。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通胀预期,而通货膨胀预期会通过货币工资机制和收入机制加大企业生产成本负担,促使物价进一步上涨,形成通货膨胀与产出增长之间螺旋式恶性循环。
(2)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将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减少社会投资需求,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上表中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投资生产的情况。其原因在于银行家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期与判断,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贷款额度与贷款成本即利率的高度。其预期越低,信心越不足,企业的贷款难度就越大贷款成本就越高。这样会使得企业由于资金流通困难而又不能得到及时贷款而减少生产甚至倒闭。同时根据凯恩斯投资理论,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的低迷,即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将减少企业投资需求,降低社会总需求,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陷入萧条甚至倒退。
(3)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将加重企业生产成本,增大企业负担,减少产出增长;另一方面根据企业成本加成定价,促使物价上涨,加剧通货膨胀。企业面对成本增加通常会采取两种应对措施:其一,通过减少各种支出费用和减少投资以降低生产成本,其中主要通过减少产出量和降低工人实际工资,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其二,通过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弥补增加成本,同时由于价格因素短期内调整缺乏灵活性,只能较小幅度提高产品价格,而不能较大幅度调整。所以企业将会采取以减少产出量和工资成本为主,辅之以提高价格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前者将带来一方面产品供给减少,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同时使得供给减少需求减少。最终使得经济发展放缓,加剧通货膨胀。
(4)由房地产泡沫虚拟繁荣所带来的幻觉增长和货币工资增长不均衡,导致经济的过分乐观和虚幻的巨大需求,促使房价等资产价格及预期收益的不断上涨,减少基础货币需求(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准备金),资金大量投资于这些泡沫经济当中,而实体经济并未增长。同时通过银行衍生货币,带来的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推动并加速着通货膨胀,使得经济承受着破灭的危险。容易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产生信用危机。
(三)经济增长主因子
1.投资结构不合理与产业结构恶化
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在生产性与非再生产性部门的投资比重,和资金在不同经济领域的分配。
(1)固定资产投资不合理
将2006年到2007年我国各季度城镇固定投资中建筑安装与设备器具购置之间的比重与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以来到2010年第一季度该两项投资比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中的投资结构问题以及经济刺激计划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问题。
图十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建筑安装与设备器具购置比重
数据来源及说明: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获得。将固定资产投资按建筑,设备和其他进行分类,并且三种总和比为100
我国长期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筑安装即基础设施和非再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一直高于固定投资比重中的60%,到2007年末两者之间的比例投资开始有所改变,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开始增加。但自08年末,尤其是在09年建筑安装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一方面显示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于固定投资的增长,尤其是建筑安装类非再生产性投资,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显现出企业投资生产的减少,发展的放缓。而实际上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的主要来源还在于工业的拉动,而非建筑业的拉动。
图十二经济增长率与工业和建筑业增长率走势图
数据来源: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获得
从上图我国经济增长率与工业和建筑业增长率之间的线性走势关系图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工业增长率。而从前面分析可知,我国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注重于建筑类非再生产性投资,存在着投资结构的极不合理性,从而不能起到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反而会使得企业由于投资不足而出现发展放缓甚至经济增长停滞。
(2)资金流向不合理
资金大量流向分配性领域。虽然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我国流通中的货币增长率虽然较大,但较之于M1与M2的增率,却很低,如09年流通中货币增长率只有11.7%,而M1与M2的增长率则分别达到了32.4%和27.6%。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给的增长,绝大部分流入了虚拟经济领域,而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
表二货币供给年变化率
时间 | M1 | M2 | M3 | |
|
2000 | 8.897105273 | 15.94738 | 14.42747 | |
2001 | 7.071417116 | 12.65249 | 13.5786 | |
2002 | 10.13225996 | 18.39036 | 19.85656 | |
2003 | 14.28254766 | 18.67411 | 19.63466 | |
2004 | 8.721006491 | 14.08961 | 15.50034 | |
2005 | 11.94561283 | 11.78387 | 16.91592 | |
2006 | 12.64853646 | 17.47597 | 16.73348 | |
2007 | 12.0479658 | 21.01999 | 16.73238 | |
2008 | 12.80608894 | 8.981099 | 17.79005 | |
2009 | 11.76835883 | 32.35792 | 27.58157 | |
注:符号说明,货币和准货币(M2)、货币(M1)、流通中货币(M0)
其中货币包括流通中现金和活期存款,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
M0、M1、M2供给增长率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经济刺激计划的资金流向产生偏差,并未带动实体经济的增长,反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扩大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畸形,即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不平衡,资金大量流向分配性领域,而没有投资于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深化产业结构的领域。
四、评价建议
今天中国之所以面临这些问题,其关键在于经济刺激计划措施的不合理,即由于现实社会政治体制等原因,政府采取的非常规性政策货币政策,只是针对经济发展的表面现象,而并未深入探讨经济发展制约的本质原因,其表现为一是政府投资资金流向不明,并极有可能并未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流向了利润回报极高的虚拟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等;二是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加之我国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其他现实因素的出现,使得经济刺激计划,虽能在短期起到一定经济发展作用,但并不能促进经济长久持续发展,并引发后金融危机的出现。
对于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并解决政府政策措施两难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保持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政府在危机期间采取的非常规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导致货币供给大量增加,而并未带动经济的增长,使得货币供给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政府在制定政策措施中应当以真正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不应当以盲目的新增贷款来追求经济的增长。此外,应当注意到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会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而出现新的变化,所以要及时调整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第二,全面考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因素,采取理性的政策措施。由于政府所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问题的措施,只看到了由于货币供给的增长所带来的通货膨胀,而忽略了经济刺激计划的投资结构不合理以及由于成本推动所带来的问题。通过金融措施回收货币等只能解决一定问题,或者说缓解一部分危机,但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并且带来了政策措施的两难困境。
第三,解决资金流向不合理,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透明的资金投资运用制度,保证社会监督。主要而言就是政府能跟踪资金去向,而纳税人可以监督资金运用,其目的在于使得资金能真正的用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实体经济,以优化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真正的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
第四,优化投资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真正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升级产业结构。具体于经济刺激政府投资而言,就要保证投资结构合理,资金的投资要考虑持久性发展,投资于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产业和新兴的科学创新型企业,而不能把大部分资金投资于交通等不能带来持续发展的非再生产性领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重要,但更应当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第五,完善对于短期游子的监管。虽然我国还实行着资本项目下的非自由兑换,但依然有着大量的国际游子通过其他渠道,尤其是地下钱庄,进入我国,加大了我国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在当前其更是加剧了我国通货膨胀。为了减小外部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当局应当加强对于国际游子的监管。
第六,重建政府信誉以消除预期因素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经济发展的不良预期将恶化经济发展,而对于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信誉的重建,通过影响人们预期,一方面可以减少投机,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经济发展朝着政府预定的目标前进。所以政府和管理当局采取果断措施使得政府对外信誉得以重建。
总之,面对如此复杂的新的国际国内因素,以及刺激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政策措施的两难,中国政府要向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应当全面客观的考虑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2 纪敏:《本轮国内价格波动的外部冲击因素考察》,《金融研究》,2009年第6期。
3 梁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理论研究综述》,《北方经济》,2008年第8期。
4 王志凯:《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再认识与我国的通货紧缩》,《金融研究》,2000年1期。
5 伍戈:《公众的通胀预期需正确引导》,《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0期。
6 向东:《如何借鉴西方通货膨胀理论》,《财政研究》,2004年第4期。
7 易纲:《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8 赵留彦:《中国核心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缺口经验分析》,《经济学(季刊)》,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