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经济学论文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为解决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外延边界介乎于金融等经济学科与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之间,它试图用对人类行为方式复杂性的研究修正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理性人”假设的类型化规定,通过分析人类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根源,使得对投资过程的描述更加符合人类行为的真实情景,从而提升相关理论的指导效果,进而为投资者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操作规范。
一、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问题的修正
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实际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于特定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信息也是不完备的。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参照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表现来确定的,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羊群效应”。同时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市场主体能够对一切信息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却一再表明:理性人假设只能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并不能涵盖人类复杂的行为特点,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现象。赞同这种结论的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金融学研究应当吸纳不同于理性行为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吸收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研究中来,以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行为金融学属于金融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和决策纳入心理分析的视野。同时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从而形成一种反馈机制。
行为金融学主要讨论心理行为因素引起的投资者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与反常,它试图通过投资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领域中观察到的反常情况,着重解释投资者在判断决策时为何会产生系统性错误。它不仅研究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而且由此上升到反思传统投资理论的交易范式,探析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为什么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并指导交易者认清自身的行为特点,避免和合理修正金融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实现科学的投资决策。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投资决策人常常会主观判断失误,基于其失误的判断,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会改变,这种判断失误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中往往会反应过度或者是反应不足。据此,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找出投资者这些非理性行为的行为动因,进而努力使投资人的投资行为趋于合理。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为解决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价值在于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的简单假设,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操作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为研究投资问题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二、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分析法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最通用的投资分析方法有两种: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是以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及微观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资料,主要分析经济形势走向同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这是一种相对稳健的投资分析方法,其有效性是建立在投资者对宏、微观经济局面进行全面、真实地把握的基础上的,这种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中、长期投资者。技术面分析法是根据市场走势所形成的统计规律和图形对未来的投资前景做出分析预测,它是以市场运行的客观技术特征以及各类技术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特别重视经验判断以及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总结,这种分析方法要求投资者对于市场变化更为敏感。相比之下,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分析方法则更为侧重于心理因素的分析,着重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认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其分析思路是:心理状况影响投资行为,投资行为决定投资收益。
依照行为金融学看来,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投资者做出交易决策的依据无非就是自身的主观判断或是市场的客观走势,而市场走势的变化也是由无数市场参与者行为选择所导致的。由此出发,行为金融学特别重视心理分析法在投资决策中的运用。具体来说,心理分析法以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方向、行为习惯及市场主流资金的流向,来推测市场未来的走向。心理分析法的长处在于顾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因素,强调了投资行为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过分强调人的能动因素而忽略市场发展的客观性,交易行为易于受到投资者性格弱点的干扰。较之已经比较成熟的的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的理论支撑和实证资料都还相对比较薄弱,但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心理分析法在对某些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以及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投资者总会在综合各种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他们的主观判断来做出投资决定,亦即投资者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来把握市场,弥补了基本面分析法与技术面分析法的各自缺陷。这不仅拓宽了传统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对传统的投资决策范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给人们提供了投资分析的新思路,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者深层次心态的分析,启发人们重视投资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提醒人们防范心理偏差导致的投资失误,从而能够启发投资者改善心理范式,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其正面指导作用就在于引导投资者确立健全的心理范式,进而提高投资行为的成功概率。
1、培养优良的情商
投资心理按照深层或浅层能够划分为非理性层面和理性层面,前者可称为投资者的情商,主要包含投资行为人对于自身情绪的体验深度、把握力度,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激励与自我调整能力;后者则可称为投资者的智商,更多地是考察投资行为人智力程度的高低,主要涉及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及理解深度,对经济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投资对象走势分析预测的能力。总体来看,行为金融学更多地还是从情商的角度看待投资,认为情商比智商重要。在行为金融学看来,既然投资更是投资者心理素质的角逐,那么投资者若想强化和提升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首先就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情商,培育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从情绪管理方面入手,设法控制甚至驾驭自己的情绪,这也是走向投资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投资实践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不间断的情商培育来弱化自身固有的负面性格特征,养成优秀投资者所需要的若干良好操作习惯。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就需要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以避免被各类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在投资的场合里,各种虚假不实的信息无所不在,为了避免受其影响,投资者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经济数据,学会分析鉴别信息真伪。首先,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以偏概全,避免根据自己的偏好对客观信息做出主观色彩过浓的判断。其次,要避免盲目从众的心理,时刻注意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被投资大众的力量所左右,即避免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所谓“羊群效应”就是指行为方式上的盲从现象),避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在投资市场中,虚假的信息、主观上的偏执和浮躁的市场情绪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者一定要冷静地独立思考。再者,对待投资的态度要平和,避免对市场变化反应失当,否则很容易做出欠理性的投资决策。投资者怎样看待损失和收益对其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故而对投资收益要抱有合理的期望值,要善于等待,避免急于求成。另外应学会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努力摒弃对市场形势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判断,因为从长远来看,市场价值总不会偏离均值太远。另外,面对同样一组数据,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要养成对所有的问题同时看到利弊方面的良好习惯,避免单向思维,应当刻意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及表述方式去分析问题,善于通过自己的正反两方面思考去得出结论。要学会从各种角度来衡量问题,在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候,全面权衡得失,切忌孤注一掷。最后,还要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善于把握市场发展的走向与节奏,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原来做出的投资决定。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市场永远是正确的,投资者自身的主观判断只有与市场上的客观现实相吻合时才是有价值的,不能削足适履地用既定的框框去硬套变化着的现实,而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原先的判断进行修正。
3、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金融市场的环境以及特定人群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投资经验等,都会影响投资者心理范式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对市场的看法和投资决策。为了避免受投资市场上众人情绪的影响而扰乱自身的心态,干扰自己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当学会与投资市场保持距离,养成远离投资群体静处独思的习惯,这对于防范投资中的从众心理(这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是一处致命的死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设法与投资的情境保持距离。远离投资情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在一定时期内远离所投资产品,在确信应当刻意等待的时段内,竭力让自己不知道手中所投资产品的即时价格,避免受到投资对象价格一时波动的影响而改变原先正确的决定;其次是要远离市场,也就是离开投资大众,避免因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一时冲动,盲目从众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4、用严谨的投资规则和周密的投资计划约束自身的投资行为
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要想克服自身的固有习惯是相当难的。故此从事投资的人往往需要制定严格的规则或计划来限制自己,用铁的纪律来约束自身的投资行为,以免让主观情绪影响投资决策。避免被一时的市场氛围所影响,冲动之下做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有经验的投资者往往都是以价值投资理念作为信条,不太过于关注频繁的市场波动。投资者的情绪之所以非常容易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投资市场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若想避免情绪的波动,首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控制和管理好投资风险。只有降低了投资风险,才能够保持平和的投资心态,避免因冲动操作造成投资失误。国内外指数基金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轮中长期的景气行情中,主动操作型的基金囿于频繁操作、过分关注市场短期波动等原因,常常难以跑赢大市;而被动配置型的指数基金则因为无为而治式的被动管理战术,往往既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又能降低交易成本,因而能够在经济形势的总体上升趋势中获得稳健的长期收益。应当强调的是,投资者的秉性不同,其心理范式往往也会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投资习惯肯定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个性有差异的投资者来说,制定的投资计划也要有所差别,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要制定不同的情绪控制计划。而一旦制定了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就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
四、把握趋势,相机操作
按照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观点,人的秉性特征对于投资习惯的决定作用远大于传统投资理论所体现的认知深度,人性可以超越经济因素成为决定人们市场行为乃至市场走向的重要动因。这里以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往复摇摆为例来进行说明。倘若投资者依照有限的信息做出了过分自信的预计,则他们会根据新信息的属性支持或否定其先前的判断而做出过度反应或不足反应。譬如,倘若投资者对一家公司的前景看好,而新披露的信息似乎也支持这一看法,则他们就会对该信息产生过度反应,变得更加看好该公司并且更加自信,从而把投资于该公司的投资工具的价格推升到某种过高的水准;反之,倘若新披露的信息对原先乐观的看法具有否定性的意味,那么它通常就会被“打折扣”,投资者就会对该信息做出不足反应,并且不能对所投资产品的价格预期做出适当调整,体现出一种“价格粘性”。 在面临复杂的投资选择时,投资者难免会举棋不定。那就应当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自身的投资战略和自身的性格特征、风险偏好等,分析自身所属的投资类型,选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以获取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逆向投资策略和顺势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乃是针对投资市场上的集体非理性现象而设计出来的一种反市场操作方式,它要求投资者注意观察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表现,倘若大家的意见过于一致,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效果往往不错。顺势投资策略(又称惯性投资策略)与逆向投资策略相反,它要求投资者充分顺应市场走向,紧跟趋势操作。最好在市场刚刚启动,但大众对信息表现出谨慎和迟疑时,及时抢进。其内在逻辑是,投资者需要一段时间对市场反转进行消化,稳健一些的投资者可以在趋势形成以后再及时跟进,顺势而为。但要防止犹豫再三,迟迟不采取行动,错过最佳时机,或者介入过晚,反而造成损失。
从总体上看,逆向投资策略属于一种长期的,且风险小、投资收益高的交易策略,但在短期内并不排除具有极大的投资风险——逆向操作者不免经常过早行动,短期的逆向震撼会让投资者痛不欲生。所谓短期逆向震撼是指,当各种迹象显示可以采取逆向投资策略时,由于投资者不可能刚好抓住反转点,所以一旦采取逆向投资后,市场走势可能和投资者选择的方向相反,而且有时候持续很久,这个时候投资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投资者必须了解,当投资人群的意见趋于一致时,它在短期内推波助澜的力量是极为快速而且巨大的,某些具有市场支配力的投资主体也会趁机打压市场以获取廉价的筹码,此乃投资市场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逆向投资者就必须经常承受这种短期震撼,一旦无法承受,很可能又会随众人趋势而行,做出否定原先正确决策的举动,从而丧失盈利机会、增加交易成本、搞乱投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进一步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造成亏损或者减少盈利机会和盈利幅度。因此若想成为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就必须有能力承受这种短期震撼的压力。另一方面,相对于逆向投资策略,顺势投资策略属于一种短期策略,风险很高,仅适合于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最后需要强调出一点:无论具体采用哪一种投资形式,规避投资风险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判断失误总是难免的。为此,投资者一定要采取严谨的风险控制措施,比如: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学会及时止损等等,并且要立说立行,坚决果断地执行既定决策。
【参考文献】
[1] 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12).
[2] 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国平: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郝什·舍夫林:超越恐惧和贪婪——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心理诠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陆剑清:投资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 刘力等:信念、偏好与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安·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翟相彬、陈溪:行为金融学对个体投资者的行为分析[J].现代商业,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