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经济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浅析虚拟经济的行为金融学基础”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虚拟经济的研究与行为金融学一样,都对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重新地审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虚拟经济行为金融学基础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从历史到现实,经济学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以美国为主,波及世界的新经济的方兴未艾等要素逐渐渗入到经济发展的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实务层面等各个领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虚拟”与“经济”联系到了一起,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理论界研究新的经济现象提供了思路,也使许多已经存在而仍有争论的经济问题得到了重新定义与解释的空间。虚拟经济的核心是“以资本化定价为核心的一套价格系统”,所谓“资本化定价”,是指脱生于实体经济中的“资本”的定价方式。在实体经济中的资本定价方式,主要指人们根据生产能力或产生收入的能力对资本进行评价,当这种定价方式被应用于其他资产的评估时,就可以称为“资本化定价”。在实体经济的产品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受边际投资率递减规律的制约,从而出现边际收益递减与负反馈的趋势;而经验研究表明:在虚拟资产的价格体系中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与正反馈的趋势这主要是由其定价方式决定的。虚拟资产与一般产品的区别在于一般产品没有提供“预期收益”,因而实体经济中的产品必须由成本决定价格。
与此同时,西方的行为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纳入以证券投资为代表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中。通过对理论研究与观察实践进行对比,他们对主流金融学的投资者“理性”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例如其代表性的“期望理论”。
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评述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的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主流金融学一样,行为金融学也由许多有用的工具构成。这些工具有些为主流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共有,有些则是行为金融学独有,如人类行为的易感性、认知缺陷、风险偏好的变动、遗憾厌恶、自控缺陷以及同时将理性趋利特性和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框架等等。一些人认为:行为金融学不过是将心理学引入了金融学。但是,心理学从来没有离开过金融学。尽管行为模型不一样,但所有的行为都没有超越心理学。主流金融学又何尝不对投资者的行为(指导行为的是心理)做出假设呢?只不过主流金融投资者的行为被理性所模型化,行为金融投资者的行为则被置于正常的模型之中。
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如果这种反馈机制受到市场其他因素的激励或强化,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放大的效应,形成泡沫或者破裂。
在相应的金融理论中,典型的投资者应被称为“行为投资者”――而非“理性投资者”:理性投资者的效用依赖于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行为投资者的“效用”则反映在预期理论的价值函数中,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横轴的正半轴表示盈利,负半轴表示损失)――在盈利范围内通常是凹的、在损失范围内通常是凸的,且曲线的斜度在损失范围内比在盈利范围内要陡。
均方差组合投资者将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他们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并且他们都是对风险的态度不变的风险厌恶者。由于风险投资者的个性差异,经历的不同等原因。行为金融组合者则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资产组合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方差)。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底层防止变得不名一文,一些资金则被投资于更高层次用来争取变得更富有。
二、虚拟经济的理念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互动效应分析
虚拟经济的研究与行为金融学一样,都对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了重新地审视。二者都对传统的模型中的“资产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信息的充分性”、“理性的经济人”等前提假设发起了挑战。在虚拟经济的研究中,“观念”定价被视为资本化定价的基础;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假定了投资者对资产有不同的“期望”,存在信息交易者与噪音交易者,因此在确定资产的定价时存在差异。 “观念”与“期望”是同一出发点的不同表述。“观念”的差异导致了投资者不同的“行为规范”,即投资者意向的“规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行为金融学研究中投资者的“避害心理”、“从众心理”、“减少后悔”等心理因素都对投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心理特征都被虚拟经济研究中的“观念”二字所涵化。
在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市场中,旧有的“理性价格”是指风险与收益对称时的价格,主要由预期收益模型确定。但是,一直以来的各种预期收益模型均无法验证其完全的有效性。在资本化定价中,不是仅对投资者所耗成本进行定价,关键是对所有者的投入的赢利能力定价,这种赢利能力的定价是资本化定价的关键。在虚拟资产的定价过程中,这种赢利能力体现在虚拟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这种预期收益集中了各种影响要素,直接内化于人的“观念”与“心理”之中,影响着经济主体对可选择项目的主观评价,从而进一步影响资产的价格与收益。但是,在目前对虚拟资本的各相关领域,定价模型还缺乏行为金融学所提出的“偏好”、“认知偏差”、等有限理性的解释变量。所以在行为金融学中认为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价格。
以股票市场为例,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取决于公司的账面价值,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有关学者对股市的暴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股票的价格会由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价值。”给予经验的观察,凯恩斯更是提出了投资的需求受“资本的边际效率”的影响。在他看来:股票价格=资本的边际效率+风险补偿。随后的各种资产定价模型都试图对影响资产价格的各种因素作出准确预测,从而正确定价啊,以减少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但事实证明,这些将现时条件进行简化的模型所得出的结果仅仅是理论上的结果,而以股票为代表的虚拟资产的价格变动往往是非线形的,实际的虚拟资产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这些“不确定性”集中反映在人的“心理”上,促使投资者以“观念”要素对投资品进行定价,这使虚拟资产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方式,这种定价关系充分反映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关系”的本质。
三、总结
在每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习惯性因袭的力量需要破坏与重建,新生的未加控制的力量需要质疑与纠正。通过对虚拟经济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共生性进行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对虚拟经济的研究而言,其理念的提出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扫清了理论的障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价值系统”的特性越来越明显。在这一大背景下,一些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许多固有的经济问题需要重新进行定义与解释。在具体的研究中,行为金融学研究资产定价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与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其理论框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也对我们相应的微观投资行为,中观生产计划,以及宏观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