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来进行。有效识别距离更大,采用自带电池的主动标签时,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30米以上;
识别速度快:标签一进入磁场,解读器就可以即时读取其中的信息,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
数据容量大:数据容量最大的二维条形码(PDF417),最多也只能存储2725个数字;若包含字母,存储量则会更少;RFID标签则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扩充到数十K;
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其无线电通信方式,使其可以应用于粉尘、油污等高污染环境和放射性环境,而且其封闭式包装使得其寿命大大超过印刷的条形码;
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利用编程器可以向写入数据,从而赋予RFID标签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的功能,而且写入时间相比打印条形码更少;
更好的安全性:不仅可以嵌入或附着在不同形状、类型的产品上,而且可以为标签数据的读写设置密码保护,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动态实时通信:标签以与每秒50~100次的频率与解读器进行通信,所以只要RFID标签所附着的物体出现在解读器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就可以对其位置进行动态的追踪和监控。
RFID 技术标准
RFID 的标准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进RFID 技术标准的制定。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关于RFID 的国际和国内标准。RFID 的标准化涉及标识编码规范、操作协议及应用系统接口规范等多个部分。其中标识编码规范包括标识长度、编码方法等;操作协议包括空中接口、命令集合、操作流程等规范。当前主要的RFID 相关规范有欧美的EPC 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 ID)规范和ISO 18000系列标准。其中ISO 标准主要定义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互操作的空中接口。
EPC 规范由Auto-ID 中心及后来成立的EPCglobal 负责制定。Auto-ID 中心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发起成立,其目标是创建全球“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things),该中心得到了美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支持。2003 年10 月26 日,成立了新的EPCglobal 组织接替以前Auto-ID 中心的工作,管理和发展EPC 规范。关于标签,EPC 规范已经颁布第一代规范。
UID(Ubiquitous ID)规范由日本泛在ID 中心负责制定。日本泛在ID 中心由T-Engine论坛发起成立,其目标是建立和推广物品自动识别技术并最终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计算环境。该规范对频段没有强制要求,标签和读写器都是多频段设备,能同时支持13.56MHz 或2.45GHz 频段。UID 标签泛指所有包含ucode 码的设备,如条码、RFID 标签、智能卡和主动芯片等,并定义了9 种不同类别的标签。
RFID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
RFID技术早在二战时就已被美军应用,但到了2003年该技术才开始吸引众人的目光。在国外,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交通监控,机场管理,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停车场管理,动物监管,物品管理,流水线生产自动化,车辆防盗等等,安全出入检查。在国内,RFID产品市场十分巨大,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公交电子月票系统、人员识别与物资跟踪、生产线自动化控制、仓储管理、汽车防盗系统、铁路车辆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等。
RFID技术在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价格是主要的制约因素。自RFID技术出现以来,其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此外,不成熟的应用技术环境以及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RFID至今才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RFI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需要硬件(标签和阅读器等)制造、无线数据通讯与网络、数据加密、自动数据收集与数据挖掘等技术,还必须与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结合起来,同时需要统一的标准以保证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否则就很难充分实现这项技术带来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