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理学产生于北宋立国的80年后,那么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就应主要着眼于这80年。
笔者认为:北宋立国的80年,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第1,皇帝绝对集权或专制。现在,理论界经常有人把集权与专制等同看待,笔者不敢苟同。笔者1直认为,集权与专制是两个性质有别的概念,集权不等于专制,专制是集权达到绝对地步的表现,1般的集权即便有过火之处也不能叫专制,而合理的集权在历史上还有积极作用,应当肯定。中国历史上1直是皇权至上,皇权无疑是1种集权,但不是所有的皇权都是绝对集权或专制。如唐代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就只能叫皇帝集权,不能叫专制,因为李世民还能和臣下分权,宰相以下官员都是实权者。专制则不然,皇帝收拢了所有军政大权,臣下的1切行政大权都被削弱或被剥夺。北宋立国的80年就是这样:1、削弱相权。“旧制,凡重大政事,皇帝命宰相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唐及5代,仍用旧制。宋初,范质等为宰相,自以为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明,乃请每事具札子进呈取旨,帝从之。从此,坐议之礼废。”(13)其实,宋太祖是有意专制,才废“宰相坐议之礼”的,而范质等“自以为周室旧臣”只是借口而已。这是宋朝皇帝向1切大权独揽迈出关键的第1步,后宋又设“参知政事”,进1步分削相权。2、削弱将军的兵权。赵匡胤1上台,担心其他军官效仿他搞兵变,首先解除了在军队中有影响、有能力和参预他当年搞兵变的1些高层军官的兵权,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是后,宋削去殿前都检点1职;又使文臣知州,以钳制藩镇;直至藩镇直接隶属朝廷,等等。3、削弱文臣的行政权。宋初皇帝赵匡胤虽认为:宰相须用读书人。然而,宋重用文臣也是表面上的,实际上对文臣也不信任。从宋代起,所有文官的官名前都有个“权知”2字。就是说,给你实职,加“权知”字;不给你实职,不加“权知”。这里的“权知”,意思是临时性的,或代理的。如“权知开封府尹”,即“代理开封府尹”。重用文臣的目的,公元972年赵匡胤对赵普说得明白:“5代藩镇暴虐,人民受祸。我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1人。”(14)4、削夺“权知贡举”官的“取士权”。如公元962年,太祖诏曰:“及第举人,不得口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15)就是说,过去科举所取的士都是知举官的门生,现在都改称“天子门生”。后来,又由皇帝最终决定录取。如公元972年,权知贡举扈蒙奏合格进士101人、诸科107人。太祖召对于讲武殿,始下诏放榜,是新制。并于公元973年,将其做为常式。(16)
第2,对外屈膝苟安。如前所述,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夏、吐蕃等政权,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北宋开始还想收回被辽等占去的土地与人民,并抵御他们的入侵,但后来很快就改变了主意。宋与辽于公元1004年签署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向辽输银10万两,绢210万匹;宋承认辽对汉人的土地与民人的占领,两国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城池依旧,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公元1006年,宋与西夏仿效与辽的办法,每年“赐”夏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以换取边界的安定。宋真宗在《回銮诗》中,与群臣唱和,将屈辱妥协说成“胜利”。此后,宋不修边防,罢河北诸路行营,合镇、定两路为1,省减军官与兵士。公元1042年,辽再度南侵,宋又以岁增绢10万匹、银10万两,议和了事。公元1042年西夏入侵亦然。宋许每年“赐”绢10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另于各节日和仁宗、元昊生日,再共“赐”: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帛、衣著等两万5千匹,茶1万斤。(17)宋将屈辱妥协当做国策。
第3,兵变与农民起义频繁。北宋立国80年,大的兵变和农民起义不下10次:如公元963年“汪端起义”,公元982年“刘法定起义”,公元985年“张绍伦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公元996年“宋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