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这些年 si shu zhe xie nian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hun dun chu kai ,qian kun shi dian 。qi zhi qing qing shang fu zhe wei tian ,qi zhi zhong zhuo xia ning zhe wei di 。”
2007年12月,北京北郊。王振华正带着3个学生吟唱《幼学琼林》里的句子。
与众不同的是,来自湖南平江的王振华对学生的国学“启蒙”并不从《3字经》或《论语》开始,而是用人们不太熟悉的《幼学琼林》作为入门书。这是他从他的“先生”那里继承下来的教法。
“在私塾,我们不叫老师,要称先生”,王振华强调说。他的“先生”叫朱执中。
10年之前,15岁的王振华在家乡随5峰私塾的朱执中先生吟唱的第1本书,也是这本《幼学琼林》。那时他刚从初1辍学。从朱先生那里,他听来两句非常受用的话:“学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王振华在朱先生的私塾里呆了3年,从《幼学琼林》开始,1路学到“4书”和《诗经》,还读了《左传》中的1些篇章。
传统私塾去难留 chuan tong si shu qu nan liu
王振华只是朱执中先生1生中所教的1000余名“读老书”的学生中的1个。在湖南平江,人们管私塾的学习叫“读老书”,相应地,接受正规学校教育被叫做“读新书”。
朱执中生于1923年。1930年,7岁的朱执中开始发蒙。那时,距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的1905年,已经是整整25年的光景;之后再过5年,南京政府明令各地取缔私塾。在那个年代的平江,“读新书”和“读老书”已经是平分秋色。但是,朱先生那身为木匠的父亲,饱受传统乡土气息的熏染,执拗地把唯1的儿子送去私塾读老书,而且1读就是10好几年。
在那些年,国事风云变幻,即使在平江也有彭德怀老总领导的平江起义。不过朱执中所在的小山村还算能平静地容下几张书桌。他先后跟过67位先生,这些先生中有3位秀才,甚至还有1位在抗战中从河南逃到平江去的举人。在这些拥有“前清”功名的先生们的调教下,朱执中把“蒙学”和“经学”的基本典籍学了个遍。幼学增广、3百千千、4书5经自不用说,就算是比较生僻些的“3礼”,他也用很大力气学了下来。甚至如今人们几乎闻所未闻的《广事类赋》、《广广事类赋》之类的名物之书,也是410多本1本本读完。
不过,更让我们觉得陌生的,可能是朱执中从他的先生那里学来的“吟唱”的方式。“吟唱”介于“唱歌”和“朗读”之间,用的是平江的土话,声音略微拖长。如果句子本身没有韵,则句末大多加1个“啊”字作为韵脚。当10几个学生同处1室各“吟”其是之时,声音交织在1起,形成1种独特的韵味。除“吟唱”老书之外,赋文作对、吟诗填词、书法研习、礼仪演练也是朱先生早年私塾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1句话,除了不作8股文,朱先生在1930年代所上的私塾,跟古代的私塾几乎没有两样。“10年寒窗无人问”,从7岁到109岁,朱先生在老私塾中,也算呆足了年头。
1942年,朱执中侍奉的最后1位先生钟柳春生病。在钟先生的再3要求下,朱执中诚惶诚恐地接过钟先生的私塾,教起自己从先生那里学来的老书,没想到这1教就是610年,1直教到2101世纪。
2000年前后,“平江私塾”突然热闹起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平江私塾也不只是5峰私塾1家,朱先生还有很多同行,他们有着和朱先生相似的读老书的经历——很多人就是朱先生的同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教老书的先生们因为年事已高先后封馆,平江私塾越来越少。在媒体的描述中,平江私塾1度成为“私塾的活化石”或“中国私塾教育的最后遗存”。
2003年年末,等到朱执中先生不再教老书的时候,各路媒体纷纷宣布:“随着湖南省平江县5峰私塾朱执中先生宣布‘封馆弃教’,中国从孔夫子开始的、延续了几千年的私塾教育,终于落幕了。”
1不小心,朱执中先生成为“中国最后1位私塾先生”。
不过媒体的判断并不1定全对,因为中国的私塾教育并没有随着朱执中先生的封馆而落幕。
现代私塾探出头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1年级——2年级——3年级……”
长期以来,正规教育体制1级1级的阶梯,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9年义务教育”也通过法律的手段,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深入人心。
所以,当2003年2月18日,河北行唐的中医傅路江创办明德学堂的时候,1些媒体又迫不及待地奉送了1顶“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所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