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法学 > 正文

浅议我国国企改制成果分享中的股权激励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浅议我国国企改制成果分享中的股权激励,希望对需要浅议我国国企改制成果分享中的股权激励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16页10901字) 
说明:

摘 要: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的还有财富分配的不公和两极分化的加剧,这些都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国企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理应成为全民分享改革成果的客体之一。改革成果的分享是利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的过程。本文以激励论文从产权角度出发探讨,探讨在初次分配中产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即股权激励)作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劳动力、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人)参与国企改革成果分享的具体方式的基本理论基础,主要形式以及我国在实施股权激励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建议。

关键词: 产权 股权激励 人力产权理论 股票期权 职工持股计划
On restructuring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share the results of the equity incentive

Abstract
Reform and opening up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results. However,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ocial wealth is also avail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fair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the worsening polarization, these have become impac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unstable factors, the outcome of the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of government, academia and the public of common concern Important issue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social wealth created by all the people should share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to become the object of one.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is to share the interests of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and the third alloc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in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n the incentive and restrictive mechanism (that is, equity incentive) as the main stakeholders (labor,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in all) to share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the specific way The bas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our main form of equity incentiv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jor problem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proposed.

Key Word: Property Rights;Equity incentive;Human property rights theory,;Stock Options,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引言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快速发展的除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外,还有公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两极分化的不断加剧。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8,2005 年为0.47,远远超过了0.4的警戒标准,并且呈现持续走高的趋势。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有碍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1978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就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最初的“放权让利,给企业松绑”阶段开始,先后经历了“利改税”阶段、“承包责任制”阶段,再到现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目录:
摘要Ⅲ
AbstractⅣ
引 言1
一 、股权激励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3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3
(二)委托-代理理论3
(三)双因素经济论4
(四)人力资本理论4
(五)人力产权理论5
二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主要方式6
(一)股票期权6
(二)管理层收购7
(三)职工持股计划7
三 、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9
(一)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特点9
(二)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
1.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公司治理结构尚待完善10
2. 缺乏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11
3. 缺乏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11

四、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制度建议12
(一)加强公司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2
(二)建立竞争性职业经理人市场12
(三)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13
结 语14
参考文献15
致 谢16
参考文献:
李光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与激励[M].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4.
胡捷.论我国职工持股制度及其完善[D].安徽:安徽大学,2005.
何雄浪,江传彬. 社会主义新分配方式探析:按人力资本贡献分配[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3).
程言君. 国企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人力产权透析[J ]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3).
胥洋.论我国现阶段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D].湖南:湘潭大学,2006.
官欣荣.论我国股权激励的本土创新[J].法商研究,2008(1):42-47.
李明辉.试论国有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J].河北法学,2006(6):32-39.
陈千里.股权激励、盈余操纵与国有股减持[J].中山大学学报,2008,48(1):149-155
程言军.人力产权、利润分享与国企改革[J].前沿,2006(3).
岳彩申,袁林.以人为本: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权利依据[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范春辉.产权改革与公共领域的重构[J].南京社会科学,2007(3):53-59.
白云霞,吴联生.企业契约的利益相关者模型[J].财经论丛,2005(6) :14-23.
李昌麒, 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 该文为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昌麒.建立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法律保障机制. 在2005年9月由中国法学会、《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市法学会承办的“构建和谐社会法制 保障——中国法学家论坛”上的演讲
[15] 魏明海,柳建华. 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88.
[16] 陈宏辉.企业剩余权的分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新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6(4):18-22.
[17] 徐尚昆,杨汝岱.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18] 约翰凯,奥伯利西尔伯斯通.《关于“利益相关者”争论——公司的治理结构》[J].经济体制比较.1996(3):41-47.

作者点评:
浅议我国国企改制成果分享中的股权激励
改革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企改革成果是全民分享改革成果的重要客体。哈耶克认为,良好的制度、利益共享的规则和原则,可以有效地引导人民最佳地运用其识智,从而有效地引导有益于社会的目标实现,在国企利润的初次分配中,应兼顾管理者、普通员工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建立和不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赋予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一定的企业所有权,使其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股权激励不仅可以使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能够按贡献获得收益,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提高了各要素主体工作的积极性,使得各要素主体在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并且也为企业参与第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打下物质基础,进而能够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 上一篇资讯: 论行政法的价值
  • 下一篇资讯: 知识产权法的激励功能及其发生机制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