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声音、影像、文字三重阐释下的哲学 ——记《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希望对需要声音、影像、文字三重阐释下的哲学 ——记《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4页3646字)
说明:
摘要:1961年法国新浪潮导演阿伦•雷乃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部典型的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性格的现代派电影。此片体现了导演“形式即风格”的理念。不仅如此,而且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是导演利用“声音”和“影像”这两种艺术手段对一些哲学问题进行的一次探讨。在这里“声音”已不再仅仅是视听语言元素之一,不再仅仅是构成整部影片的一个零件,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系统存在,成为了和“影像”截然不同的并驾齐驱的艺术表达手段。导演在这里提升了“声音”的独立作用。这是影片的第一次创作。然而,对一些受众来说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声音”并没有完全起到导演想要的效果,所以在欣赏影片时(对艺术的第二次创作时)还要借助于“本国文字”(在本文中不再展开讨论翻译的准确性这一命题,暂且忽略文字的能指在文字间转换时的不准确)。于是对那些不懂法语的受众来说,观看并理解这部影片中的哲学思辨是在“声音”、“影像”和“文字”这三重阐释下完成的。因此对于这类受众“文字”在这部影片中的地位、作用和“声音”、“影像”同等重要。这就形成了声音(独白、对白、音乐、音响)、影像(造型、表演、构图、道具、镜头语言)、文字(能指、所指、想象的力量)三种表达手段对记忆与真实、时间与叙事空间等哲学方面整合阐释的局面。
关键词:声音影像 文字
引言
从1958年到1962年5年的时间内,法国掀起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三次电影运动,当时《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法郎索瓦慈•吉鲁,第一次使用“新浪潮”这个名词来谈论法国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新人们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他们提倡要用艺术趣味替代商业趣味。根据他们不同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追求,法国电影浪潮被分为两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二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左岸派”对艺术的探索要早于“新浪潮”,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1961);阿兰•罗伯–格里耶编剧,阿伦•雷乃导演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玛格丽特•杜拉斯曾经是《广岛之恋》的编剧,后导演了《音乐》(1966)和《黄太阳》(1970)等。与此同时,法国也正在酝酿一场思想界哲学界乃至政界的革命,以被称为“青年保守派”的德里达、福柯等人为代表,提出了“没有实存(being),只有行为(doing)” (巴特勒语,他的思想被人称作激进的福柯主义,他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哲学行为论);“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们”(福柯语)等哲学思辨。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不仅最能体现导演阿伦•雷乃“形式即风格”这一理念,而且也深刻反映出当时电影人在哲学层面的探索。 目录:
一、 记忆与真实:
二、 时间与叙事空间:
三、 文字的力量:
参考文献:
《时间—影像》,吉尔•德勒兹,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艺术丛书,2004年8月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胡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
《性的问题•福柯与性》,李银河
作者点评:
声音、影像、文字三重阐释下的哲学 ——记《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保证原创,结构完整,适合论文期刊发表,毕业论文,评职称,毕业答辩用,我处还有各专业完整版原创论文,欢迎站内信咨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