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论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审美特征,希望对需要论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审美特征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3页2963字)
说明:
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中国对自然的反映,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方式之一。中国士人在其中寻找生命内涵时,实际是平等基础上人与自然交流。人与自然交流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并不排斥人的存在,人与自然是艺术平等的审美对象。从道的角度看来,人即自然,自然即人。所以,中国传统艺术视天、地、人为一体,以流动来消解主次和中心,描述最为平常生活图景,关注个体生命,实际上是中国士人从自然之中学来的生命智慧。人生于天地之间,有知有觉号为“天地之心”,但有七情六欲之忧,有对生与死的选择和对利益的追逐;与人世的变迁相对,自然万物虽变动不居,却能常新、常存。我们常常看到后人对陶渊明的景仰,原因就在于他不刻意表现什么,而是自然地看待一切,用最平常的眼光去观物、写人,人与自然已经没有区别;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都是自然的本性,不需过度渲染,关键是写出自然之情和真切之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人的情感在自然中的流露,实质上也是自然的天性。正是在这里,中国艺术家们通过与自然的交流找到了生命的原点: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将人与自然并置,相安并存而不着意压制对方。“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在老子看来,道在言语之外,以言谓道,实非得已。因此,在艺术中为避此难题,必取一方山水,化道于山水之间。以山水取胜的中国画,总是山水相依、云缠雾绕,人的痕迹则点缀其间。如黄宾虹所言“山有脉,水有源,道路有交通,云烟出没,林木扶疏,法备气至。”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一般不会看到无人活动的山水风景。人大致安排在画幅中部。通常险峻山峰上不会有亭台楼阁,在山与山的结合部或水边树阴下等适宜人住的地方总有几间草房或是几个亭子;即使没有这些,也有或是一座桥,或是一片小舟,或是弯弯山道象征人在其中。按常识而言,这是画家过度主观化的结果,人是不可能在深沉的夜色中看到远山中的人的。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这是一种来自经验观察的继时性联想,它像标路标一样,将目中所见之重点一一展现在画面中,并以经验式的陈述反映了中国艺术家始终是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人成了自然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没有人的自然山水同样是不完整的自然。
目录:
1.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中国对自然的反映,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方式之2.一。
2.中国传统山水艺术将人与自然并置,相安并存而不着意压制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