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爱情主题试比较,希望对需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爱情主题试比较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5页4572字)
说明: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孟称舜是中国晚明剧坛上优秀的传奇作家之一。由于远隔重洋的地理位置,使十七世纪的中英两国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可以认为莎士比亚和孟称舜之间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的交流借鉴。
然而,就在这两个互不影响的作家之间,却有着两部外形相近似的爱情悲剧作品——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孟称舜的《娇红记》。这两部作品分别描写了在英国和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两对青年男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申纯和娇娘的爱情故事。他们都是私下相爱,互许终身的,然而,由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生长在两个世代相仇的家族里,而申纯和娇娘则门不当、户不对,因此,他们的爱情同样都受到社会、家庭的重重阻挠。但这两对青年又都为争取美好的婚姻进行了抗争,并且都因寡不敌众而最终双双殉情身亡。
本文试图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爱情主题方面考察他们的异同,并力求找出产生异同的原因。
尽管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统治中国晚明的理学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将封建制度和道德观念神圣化,否定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包括爱情的渴望追求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在禁欲注意和理学统治下,无论欧洲还是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其共同特点都是以经济、政治利益为最高目的,完全排斥爱情。这种建立在门第、权势和财富上的婚姻又向来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得以实现的。莎士比亚和孟称舜站在被压迫的青年男女一边,从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向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向封建理学发动冲击。他们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特别是婚姻必须建筑在爱情基础上这一新型的婚姻观念大声呼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才显示出它们主题的深刻意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在主题思想上有着根本的相似之处。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封建社会有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莎士比亚和孟称舜各自所处的社会条件、思想立场不同,因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娇红记》的主题思想上除了共同之点外,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主要是表现人文主义爱的理想,以及这种理想的必然胜利。孟称舜则通过申纯和娇娘的爱情悲剧,主要表达他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并将理想寄托于理想化的虚幻世界中。这种理想与理想化的主题差异,首先表现在朱丽叶和娇娘这两个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上。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时代里写的悲剧,它虽然是悲剧却洋溢着喜剧的欢乐,充满喜剧的意味。和莎士比亚的喜剧一样,这部悲剧的情节发生在南欧的意大利。正是在这艺术与文才的故乡,在这有着明朗阳光、温暖气候的南方,产生了悲剧主人公朱丽叶的性格特点:溪流那样清澈的单纯,气候那样早熟的爱情,骄阳那样火辣的热情,以及那无所顾忌的勇敢。莎士比亚要通过他的可爱的朱丽叶尽情讴歌青春的欢乐、人性的美好、爱情的甜蜜。莎士比亚把他的朱丽叶当作爱的精灵、爱的化身,用这个活生生的爱的形象表达他人文主义爱的理想。
娇娘这个中国的朱丽叶,她生长在和南欧遥隔千万里的国度里。尽管在这块土地上也有着明媚的阳光和如花似锦的春天,但孟称舜却把他的主人公安排在如同秋天枫林般凄惨的气氛中。娇娘也有着对爱情的追求渴望,也有得到爱情的欢乐幸福,但她毕竟是“欢喜时少,愁闷时多”。孟称舜和莎士比亚不同,他并不要他的主人公更多地表现青春的欢乐、爱情的甜蜜,相反,他着意让娇娘表现爱情的凄凉悲绝。他要让他的主人公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他的时代爱情和婚姻是截然分离的,青年们可以献出真正的爱情,却不可能将美满的婚姻留给自己。
不满十四周岁的朱丽叶生活在奶妈的溺爱中,父母的庇护下,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如同一只温顺的“小绵羊”,一只欢乐的“小鸟儿”。她对爱人的选择是既要自己能动情,又要符合妈妈的意愿,她把爱情想得那样美满简单。然而,当爱情真正在她心中萌发时,她马上就置于生活的旋涡之中了。她的爱人正是她家族的仇人,青春的爱和古老的恨交织在一起。是爱情点燃了她身上不可遏制的青春热情。同时又把她引到那世代流血的家族纷争中。当她刚尝到爱的甜美时,同时又品到恨的苦涩。是爱让她第一次睁开了眼睛,对生活、对现实开始了智慧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