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禅宗在唐代兴盛以来,禅师们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参拜善知识,以求发明宗旨。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一文殊菩萨的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一僧伽大圣的圣地;三是终南山一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一佛骨圣地。
南宋宁宗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
五山: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
十刹:以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雪峰祟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参见周叔迦《法苑谈丛》)
在中国,菩萨信仰非常普遍,甚至超过对佛陀的崇拜。这是因为入世的菩萨似乎比涅磐的佛陀更亲切,更贴近人生。在中国民间,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那种大慈大悲的。济世宏愿,“地狱末空誓不成佛”的“六度”精神是那样普遍地深入人心,为妇孺皆知。特别是弥勒和尚,那袒露的胸怀,嘻笑自若的神态更洋溢着释迎“继承人”的尘世生活气息。
四大佛山的形成,正体现四大菩萨“悲、智、行、愿”大乘佛教的理想。
“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
“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
“愿”——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
海天佛国——普陀山
浙江东北部普陀县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原名小白华。传说观世音菩萨常来此山化现说法。《华严经·入法界品》:“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迎,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补陀洛迦”,梵文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于是简称为“普陀”,以名此山。
唐大中元年(847年)有一印度和尚在潮音洞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于是就地结茅而居,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之地。
唐大中十二年(916年,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临济宗名僧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为大风所阻,遂将观音像供奉于潮音洞前的紫竹林茅宅,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观音道场的开基。普陀山从此有了最早的一座佛寺。
自北宋以来,普陀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到明末清初达到极盛,已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88座庵堂,128座茅棚,僧众达数干人,号称“五百丛林,三干僧众”。这里处处有观音的胜迹。
与南天门遥相对立,伸向海面的一脉半岛上有一块临海的巨石,上有一只很大的类似足迹的凹痕,人们称它为“观音跳”。相传是观音从洛迦山跳入普陀山的足迹。
著名的潮音洞、梵音洞,海潮入洞,声如虎啸龙吟,在光影的作用下,若隐若现,变幻莫测,据说观世音就是在此“观”梵音、海潮音而开悟,于是形成“大士显灵”种种神奇之说。
磐陀石对面有巨岩方广三、四十米,顶平如台,传为观音说法处。磐陀石西,有二石酷似龟状,一蹲岩顶,昂首跃动,一缘岩壁,竭力上爬;如二龟听经状。此外,还有五十三参石、师石等奇岩怪石。
普陀伪海、山、石、‘寺、树,在海天之中逐渐形成佛国。是天然巧合,还是人为?然而,深深吸引历代佛门弟子、海外香客的,还是观音菩萨那慈悲愿力,普渡众生的大弘大愿,留给人们的是“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神往与思索。
用耳“观”音的观世音菩萨,永远充满了神秘……
清凉佛国——五台山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从北岳恒山婉蜒而来,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有山,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眷属诸菩萨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唐代华严宗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中则直接把五台山与清凉山等同起来:
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乃飞雪,曾无炎暑,故日‘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示我大圣五智已圆,五跟已净。
这个比附对于信奉《华严经》的佛教信徒产生灵山在望之感,纷纷前来朝拜五台山,礼拜文殊师利,于是五台山渐渐成为 佛教圣地。
这里寺宇密集;白塔入云,气象万千,是五台山佛教胜迹的象征。
著名的五大禅处:显通寺、塔院寺、罗堠寺、殊像寺、菩萨顶。灵鹫山麓的显通寺为青庙之首,菩萨顶为黄庙之首,传说那里就是文殊菩萨的居住处。南禅寺与佛光寺堪称唐代艺术之殿。
熏螺顶,是朝山进香人必登之地,因为这里供奉着五个台顶朝拜的五方文殊像,又称小朝台。登上小朝台,乌瞰远,处,菩萨顶、梵仙山、黛螺顶三山鼎立,五峰耸峙。这时,你会记起那首佚名禅师的《咏五台》诗:
何处青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端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样。
你才恍然大悟,只要心里清凉,哪一座青山不是殊胜的道场?千里跋涉,征逐不休;却忘了自己的心才是智慧的胜地。
雄秀西南——峨眉山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娥眉,细而长,美而艳”,故有此名。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东汉时就开始建道教庙观。晋代建普贤寺,可算是山侍奉普贤之始。
到了唐代峨眉山佛教日益兴盛。宋代传说,有一位采药蒲翁,入山见普贤菩萨瑞相,而曾在白水普贤寺礼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又造巨形的普贤铜像,供奉于白水寺(今万年寺)。从此以后峨眉山便成为普贤菩萨的圣地。
峨眉山佛寺到明清两代臻于极盛,梵宇琳宫,大小寺院 近百座,几经兴废,现重要的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洪椿坪、清音阁、金顶上的普光寺等。
而那些朝山者,则以一睹金项佛光;神灯、云海、日出为朝拜峨眉山的最后目的;
东南第一佛山——九华山
九华山原来并不是佛教的道场,最早来开山的是道教信徒,汉代的窦伯玉、晋代的葛洪、唐代的赵知微等。山上建有开元观、白云观、仙坛观等,李白称为“漂缈羽人家”。从晋代起,佛教也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占山建庙。于是,一山两教,少木了矛盾斗争。唐以后,佛教渐兴,终于使九华山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
从什么时候起,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相传,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新罗国国王的近宗金乔觉渡海来华,云游至九华山,见此地风光绮丽,环境清幽,遂居山修行,苦行75年。至唐玄宗开元l
6年(738年),坐化圆寂。传说金乔觉死后颜面如生,其肉身与佛教中的地藏菩萨相像,众生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在他的葬地立“地藏塔”,以供朝拜。九华山从此成了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唐历经宋、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僧尼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历史上究竞有多少寺庙,谁也说不清。但几经沧桑,留存现在还有78座。其中著名寺院有百岁宫、东崖寺、甘露寺、祗圆寺四大丛林,.此外还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等。
第五大佛山——鸡足山
鸡足山在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拖一趾,形似鸡足而得名。作为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僧的道场,鸡足山虽名在五台、蛾眉、九华、普陀之后,但在中国和东南亚享有盛誉,被称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相传迦叶僧来此入定,开华首门,为华化道场;鸡足山佛教之兴始于此。实际佛教传入鸡足山,大体始于唐代,而盛行于明、清。山上寺庙星罗棋布,迦叶殿、金灿寺、圆觉寺始建于唐宋,元明时又兴建了华严寺、寂光寺、悉檀殿、金顶寺等。明代鸡足山形成以寂光寺为主的八大寺七十二丛林的规模,清代达到极盛时期,有l08座寺院,僧众达5000之多。
山上奇峰突起,峰下有天然岩壁,形似城关“华首门”。门周围的悬崖上有许多柱状节理岩面,极像僧侣袈裟的衣褶,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便成了佛家信徒追求的灵异之物。
鸡足山奇绝的景色还在最高的金顶寺,登上楞严塔,东观日出,西观苍山洱海,南观祥云,北观玉龙雪山,谓之四大奇观。因此鸡足山又名“四观山”。
中国的五大佛山,成了宗教精神之山,信仰之山,文化之山。干百年来,仿佛在它们的上空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佛教传统,不同地域所带来的信仰、情感、意念和文化的浸润,当人们跋涉在朝山路上感觉到空气中无形的力量在颤动时而被震撼,被威慑……又仿佛于冥冥之中获得了某种神秘意味的启示。
八宗祖庭
天台宗祖庭
天台宗发源于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天台山群峰争秀,奇峭多姿。东晋以来名僧支道林、昙光、竺县道曾在此山中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三祖慧思住湖南南岳。相传三祖智凯于南朗陈太建年间入天台,这里建草庵讲经十年,创立了天台宗。国清寺是隋代古刹,为智者大师开创教义之地。隋梅、隋塔、七佛塔、寒拾亭、丰干桥皆是朝山者拜谒的胜迹。天台山真觉寺有智者大师塔院。高明寺为智者道场之一。华峰顶下善兴寺传为智者拜经处。
湖北的玉泉寺也是天台宗的祖庭,智凯曾在此寺讲经。
三论宗祖庭
栖霞寺位于南京东北的摄山上。三论宗初祖僧朗、二祖僧、三祖法朗相继此寺。三论宗实际创始人吉藏在这里完成三论的注疏,创立了三论宗。南朝在寺后凿千佛岩。隋代在寺旁建舍利塔。唐代增建琳宫梵宇49座,极为壮观。与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天台国清寺齐名,合称“四大丛林”。
法相唯识宗祖庭
慈恩寺在西安城南,这里曾是玄奘译经处,玄奘死后弟子窥基继住此寺,所以又称法相唯识宗为慈思宗。
西安东南长安县的少陵原畔的兴教寺,是玄奘的遗骨迁葬地。唐肃宗李亨为表彰玄奘及弟子的坚韧不拔的弘道精神,特题塔额“兴教”二字,从此就名为“兴教寺”。寺内有三塔,中间一座最高,是玄类的舍利塔,五层,约23米,底层内有玄类塑像。两侧为玄奘大弟子窥基和圆测的墓塔,上面均有石刻、塔铭和泥塑像。
华严宗祖庭
华严寺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的半坡上。南望终南山,风景幽美。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为华严宗的道场之一。现存砖塔两座,东面是华严初祖杜顺禅师的塔,方形七层,高13米,上层石刻“严主”两字。西面一座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六角五层,高7米。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东南的圭峰山下。华严宗五祖宗密曾住此起草《圆觉经疏》,死后葬于东小圭峰,世称“圭峰禅师”。现存有唐代大书法家裴休撰写的《定慧禅师传法碑》一通,柳公权篆额。寺中还有鸠摩罗什舍利塔,造型殊异,八面十二层,全用白玉、砖青、墨黑、乳黄、淡红、浅蓝、超紫及灰玉八种颜色的玉石雕刻镶并而成。上面浮雕蔓草花纹及阴刻佛像,工艺都极其精美,世称“八宝石塔”。
律宗祖庭
江苏扬州的大明寺鉴真和尚讲律之地。鉴真和尚为律宗主流南山宗创始人道宣的再传弟子。唐天宝年间赴日本传授戒法,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鉴真还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其墓塔即在该寺的后院。鉴真东渡后,寺殿几经兴废,现大雄宝殿东侧建有鉴真纪念堂,堂内有鉴真楠木雕像,仿照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苎像雕刻而成。
密宗祖庭
密宗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唾为二祖,龙树为三祖,龙智为四祖,金刚智为五祖。金刚智传弟子不空,不空为六祖。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年间,唐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狮子国僧人不空,即“开元三大士”来此翻译佛经,传授密法。于是大兴善寺一时成为长安城内佛经三大译场之一,也是密宗的发源地。现存寺院为明清时建筑,仅存唐刻青石龙头和历代整修寺院的碑碣。西安市东南的青龙寺在唐代也是密宗的根本道场。不空的弟子慧果曾住此寺东塔院,称密宗七祖。
净土宗祖庭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的石壁谷中,四面石壁陡立,所以也称“石壁寺”,为净土宗发源地之一。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兴建,当时名僧县鸾大师住此弘布净土信仰,后由弟子隋代道绰和唐代善导相继住持此寺。唐代重修,改名为石壁永宁禅寺。日本净土真宗,因奉县鸾、道绰、善导为净土宗三宗,也奉该寺为祖庭。
香积寺在西安长安县神禾原西。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为净土宗四祖善导法师的道场。东侧有善导墓塔。
江西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为东晋慧远于太元十一年(386年)所建。慧远提倡弥勒净土信仰,曾在庐山邀集十八高贤成立“白莲社”,因此尊慧远为净土宗初祖。东林寺作为东普以后南方佛教的重镇,在历史上曾极盛一时,名扬天下。寺内有神运殿、三笑堂、十八高贤堂、文殊阁、聪明泉等,殿后东窗下嵌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真迹残碑。鉴真和尚东渡之前曾来东林寺约智恩和尚同赴日本,于是慧远学说也随之东传,所以日本的东林教也奉东林寺为祖庭,慧远为始祖。
禅宗祖庭
“东来肇迹”——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密林中,故名。北魏孝昌五年(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来此传授禅法,被尊为初祖,寺亦为禅宗祖庭。在西北五乳峰上有初祖庵、达摩洞,传说达摩在此面壁九年,洞前石坊额上刻有“默然处”三字。寺西南的钵盂峰上有二祖庵,传为二祖慧可为从达摩学禅,立雪断臂后,在此养伤处。寺西有塔林;为历代和尚墓塔,共有砖、石墓塔220座,造型各异,反映了不同时代造塔的艺术风格。
南华禅寺 在广东韶关南,原名宝林寺,有“东粤第一宝刹”之称。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寺内有六祖肉身塔、六祖殿,供六祖像,相传是六祖真身。
天童寺
在浙江宁波。晋初创建寺宇。宋建炎三年(1129年),正觉禅师住此寺30余年,为曹洞宗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样”。南宋以来,此寺高僧辈出。日僧荣西、
道元曾先后来寺求法,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从此禅宗在日本正式弘传,故奉该寺为本宗祖庭。主要殿宇有万工池、七塔苑、天王殿、佛殿、法堂等。明代以此山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有“东南佛国”之称。
“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赖以滋长发荣的第一座菩提道场。尽管后世佛教宗派繁多,刹庙林立,但佛教弟子;致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从天竺迎来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佛经、佛像,翌年在洛阳建造白马寺。据载,当时建造格式仿印度抵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汉唐以后,白马寺几经废毁。到明代才奠定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现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殿及古清凉台遗址。山门内东西两侧有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墓堆,寺东南的密檐式齐云塔初建于东汉,应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