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吉佛教古迹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城东北约45公里。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遗评价:桑吉佛教古迹由一组佛教建筑群构成,包括巨石石柱、宫殿、庙宇和寺院。这些建筑的历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在12世纪前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之一。
坐落在印度一个小村子——桑奇村的桑吉佛教古迹,虽然身处荒远乡野,但它却以“佛塔之城”世界闻名。从公元前3世纪至12世纪,在这座高不足100米的小山丘上分布着50多处遗迹,其中佛塔、修道院、寺庙及圣堂等许多历史建筑被部分保存下来。
相传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门之后,他在全国大力弘扬佛教,在全国共建有8.4万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现存3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号遗址(又称桑吉大塔)。
桑吉大塔是阿育王开始建造的,经过几代续建而成,建筑风格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并吸收了波斯、希腊的建筑及雕刻艺术,装饰繁缛富丽。整座大塔雄浑古朴,庄严秀丽。桑吉大塔南北西东各建有1座牌坊(亦称沙石塔门牌坊),4座牌坊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佛祖一生的故事,被称为“陀兰那艺术”。古老的南门为公元前75年至公元前20年建造而成,使得桑吉大塔具有浓厚的佛教传统气息。
桑吉大塔为半球形建筑,直径约36.6米,高16.5米,原为埋藏佛骨而修建的土墩,后来又加砌了砖石,顶上增修了一方平台和3层华盖,并在底部筑有石制基坛和石制围栏,加上雕刻繁缛的花纹,使得桑吉大塔富丽堂皇。
桑吉大塔附近有一个砂岩的寺庙建筑,它仍保留着当年阿育王时代未竣工的模样,这里最为出名的是保存着阿育王的一个诏书,该诏书主要内容是:任何有害于佛教文化交流的行为都是不可以的,否则将受到国王的制裁。
桑吉佛教古迹除桑吉大塔外,还有两座佛塔是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舍利佛和目犍连建的,据说其中一座藏有舍利佛和目犍连的舍利,1851年被发现。桑吉大塔现为印度最大的佛塔,其丰富的雕刻作品是古印度佛教之精粹,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佛塔建筑表现了早期印度佛教建筑的风格。
在某种程度上,桑吉佛教古迹所具有的价值是引领了印度建筑艺术的发展。毫无疑问,它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丰碑:对培育、发展、发扬佛教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