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是一个过渡性发展时期,既有前代的延续,又结合了新的因素。国家统一以后,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社会发展急剧变化,是南北朝末期经隋向盛唐的转折阶段,可以说,我国的雕塑艺术由隋代拉开了更加灿烂的序幕。
唐代雕塑艺术整体发展,并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顶峰。因此,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中,唐代雕塑占有精彩的篇章。唐代国富民强,对墓俑、造像等雕塑品的需求量很高。当时的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的工程管理机构,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建设石窟、庙堂、陵墓等大型工程。在这些工程中,雕塑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雕塑艺术的发展由此而获得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先进的技术及广阔的市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变化,盛唐时的整体社会面貌比较乐观豁达,佛教艺术也出现世俗化倾向,绘画、雕塑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唐代的政治长时间稳定,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频繁交流,相互融合,使唐代雕塑艺术能够在不失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思想活跃,精神相对解放,雕塑艺术因此十分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雕塑的各门类发展平衡,技术趋于完善,就完整性而言是后来各朝代未能企及的。
由于唐代延续时间较长,艺术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及衰的漫长过程,所以后人在研究唐代文化时,往往将其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在有记载的最著名雕塑家是开元、天宝年间的杨惠之,他有着如绘画史上吴道子的地位,后人誉他为“塑圣”。
在他之前,见之于《历代名画记》的雕塑家还有一位韩伯通,他是唐初时的“相匠”,为宫廷塑像工作服务。
隋唐时期纪念性、仪卫性雕塑见于文献的很多,保存下来的却屈指可数,其中又以陵墓石刻为主。在陵墓雕塑方面,唐代开创了历代陵墓石雕仪卫行列体制的先导,为后来宋、明、清各代的陵墓石雕树立了规范。
习惯上,人们把与皇帝有关的坟墓称为“陵”,唐代皇帝的陵墓大都分布在西安附近,有十八处之多。唐代帝陵有较为固定的格局,在双城墙体之间设立石雕像群。唐代帝陵多以山为陵墓主体,陵前雕像有动物或人物。如昭陵前置14个人物雕像,是太宗所征服的外藩俘虏,象征别处小国的归顺;献陵前有石虎、石犀,体积巨大,造型简洁有力。
唐代仪卫纪念性雕塑最为著名的雕塑艺术当推“昭陵六骏”。此外,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武则天母后顺陵以及恭陵、定陵等皇室陵墓都有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石雕艺术作品。从总体上看,唐初的风格比较简略,昭陵六骏偏于写实,走向成熟。
从随葬的明器上也可看出唐代的雕塑艺术水平。当时的政府机构中专门设置了陵墓石刻以及明器制作的管理部门,名曰“甄官署”。这一时期的明器雕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题材极为广泛,以人物、动物居多。
女俑的造型特点与当时的大众审美趣味相吻合,、以肥胖、丰满为美,仪态端庄、衣饰华丽。由于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比较发达,许多外国客商来中国经营或生活,这在明器雕塑中多有表现,如“胡人舞蹈”、“西域奴仆”、“骑马商人”等形象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以河南洛阳为东京,周边地区盛产陶瓷。明器雕塑以陶质三彩为主。
唐代动物雕塑中,马和骆驼是最为常见的,这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运输、征战以及出游等的工具。由于当时的农、牧、畜业也比较发达,墓主人生前饲养过的动物也都被制成微型雕塑,如鸡、狗、猪、牛、羊等等,用以仿照墓主人生前的环境。
隋代的统治历史仅有三十多年,佛教依然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隋带统治者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隋炀帝继位后,造像之风更盛。除大量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还继续开凿石窟,几乎遍布全国。隋代初年由于刚刚统一,西部造像仍多承北周风格,东部则呈现北齐面貌。隋末唐初时造像样式逐渐统一,表现为以北周造像风格为主体、东西风格相融合的风貌。
隋代的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处。其人物造型上普遍较前代更为健硕,体态丰满。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就是比例上的失衡,一些作品明显的在结构和比例上不够合理,如莫高窟的427窟的隋代菩萨像。
佛教在隋唐达到了全盛,建寺造像之风遍及全国。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现存的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唐代的佛教造像继南北朝和隋代之后,已逐渐摆脱了外来样式的影响,走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而且已经走出了早期的古朴风格,进入完美的成熟期,并在题材意义上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为主,唐代规模最大、艺术特点最明显的石窟,首推敦煌。可惜的是很多地区的石窟雕塑在旧社会被盗劫几近掠空,现都被收藏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如陕西境内的唐代石窟。有太原附近的天龙山石窟,现在仅存14窟。从其中一件跌坐菩萨残体来看,中国古代雕塑家已精确的掌握了人体比例及结构,衣褶、饰物的写实雕凿能力也十分高超。
四川的广元、巴中、通江以及川南的邛崃、乐山、夹江等地散落着许多摩崖石刻。四川自秦汉以来被称为“天府之国”,佛教在此地特别兴盛,全省有大小摩崖石刻群二十余处。据考证,广元千佛崖的最早开凿年代在唐开元年间,其尺寸虽然不大,但都雕刻在陡峭山崖之上,形式复杂,人物众多,有大大小小造像近两万尊。最令世人瞩目的要数乐山大佛摩崖雕像。
现存雕塑作品中能留下雕者姓名的极少,四川大足宋代石刻多处像龛上都镌有雕工的名字,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文氏和伏氏两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