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试析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理由,希望对需要试析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理由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2页1957字)
说明:
【论文摘要】公共艺术是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之一,其需要向社会的公众靠拢、向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靠拢,承载公众的共同经验与记忆、体现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众真正产生良性的沟通与互动,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参与
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外来概念,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共艺术的设置应该以少数精英意志为依归还是以体现公众需求为考虑;应该强调公共性还是艺术性,两者的冲突与矛盾一直是公共艺术辩论中最有争议的议题。
一、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条件
公共艺术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体现出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的条件。孙振华先生说:公共性的前提是对每一个个人的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肯定和尊重;是对每一个社会个体的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肯定和尊重。没有这些前提将没有公共性可言,也没有公共艺术可言。因此,怎样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就是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
什么是公共空间,一般地讲,就是广大市民自由进出的,进行相互交流,休闲娱乐以及从事社会公共关系等活动的室内外环境。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 首先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在这个空间和场所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参与进来,就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表达各自的意愿、交换彼此的观点。
与西方社会相比,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存在公共空间的。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封闭压抑,城墙与院落的建造,都是阻断式和包围式的,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决不轻易对外公开,更不能与人共享,这样的结果是彻底消除了大众参与行政决策和公共事务的可能。一般情况下广场的功能仅限于教化与宣传的场所,而忽略或不提供大众交往的条件。在很多特大广场上,仅有一座明显的高大纪念碑,而不提供座椅,使大众置于只有景仰的被动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型史诗性叙述的时代已经过去,高大宏伟的纪念碑开始从城市中心 目录:
一、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基本条件
二、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
三、公众参与是公共艺术存在的理由
四、结语
作者点评:
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面对公众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成功还是失败的结论是开放的,社会公众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的评判者,只有在互动中,在与观众的接触中,作品的意义和对作品的评价才能最后完成,同样,这也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