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老城区有条千年古街西津渡街,云台山将之与喧闹的市区隔开,大量文物古迹和古朴典雅的风貌使之几乎成了“孤本”。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参观后曾赞道:“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
最近,古街街心的元代昭关石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渡千年街
西津渡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吴楚早期的长江古通道之一,与扬州邗江的古扬子津对渡。三国以来,西津渡不仅是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而且成为防江控海的重要军港,素有“吴楚要津”、“长江锁钥”之称。隋唐以来,西津渡日益繁忙,每年从古津渡过往的商船、兵船、漕船、民船数以百万计,古街终年商贾云集,店铺相连,酒肆茶楼,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由于长江河道北移,西津渡与历史记载的早已面目全非。然而,笔者依然能从这条古街上,感受到当年古街的夺目光彩。
西津渡街全长500余米。狭长的古街上,最明显的是青石板路,上面有千百年来独轮车留下的深深辙印,印证了当年的繁华。如今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点小生意,有些一百多年前的老柜台仍在使用着。而古街西头清末发展起来的两层楼街依然如旧,其雕栏门窗几乎一律漆成丹红色,保留着当年“飞阁留丹”的临江街肆。
半渡亭壁镶白玉
古街北侧,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全国唯一的宋代救生会。这是镇江民间为救助江中的溺水者而自发捐款成立的,且代代继承,直到建国前夕轮渡兴起,铁路、公路交通逐渐发达起来,才算完成了历史使命。据介绍,“救生会”就是在江上救人,凡是长江上翻船,救生会的红船(救生船)就去抢救,如果人已淹死了,就用棺材把死者装进钉好,装前拍个照片,让遇难者家人认领。
在西津渡头,六朝时的待渡亭仍然坐落在那里,只不过仅留有待渡半亭和下渡船的石级了。在半渡亭墙壁上,还镶有一块长约3米,宽1.2米的汉白玉,上面刻着西津晓渡图,图案虽已模糊,但还能看得清。
“五十三坡”看风光
在西津渡街上,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的宗教文化建筑。据史料记载,隋唐以前,镇江与扬州江面宽40余里,唐代尚宽20里,常常是“风起西津断客航”。为了祈求渡江人平安,镇江绅民在西津渡建了众多求神拜佛的宗教建筑。
在西津渡东头,有53级台阶,镇江人叫它“五十三坡”。沿着这53级台阶走到西津渡古街的最高处,就会看到一座过街的“昭关石塔”和一个供过路人烧香拜佛的观音洞。
耸立在西津渡古街街心的昭关石塔,是一座俗称“喇叭塔”或“瓶形塔”的灰白色石塔。石塔由下部的云台及上部的石塔构成,总高度8.635米,云台设4门通向东西南北四方,石塔由二重亚字形须弥座及塔身构成,大体上与北京白塔寺相似,它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过街石塔。
古石塔内藏国宝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该塔是元武宗下令重修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由京师工匠刘高仿白塔寺所造,造型及工艺都是元代高水平的建筑典范。石塔大约完工于1311年。那么,这座石塔何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塔心室里面藏有什么?镇江市在石塔大修中,发现了一批“国宝”,其中要数两件元代铜板曼荼罗(佛教的坛场)最稀罕。一件是“观世音菩萨曼荼罗”,其头戴五花宝冠,双耳系环,颈系金珠项链,坐于宝相莲花座上。另一件是“黄财神曼荼罗”,黄财神左手握一叶宝鼠,鼠肥硕长尾。据说,在佛教里面,老鼠就是看金库的,所以抓住了看金库的就抓到财了。
据宗教人士称,上述观音与黄财神像,虽然在藏传佛教中常见,但以二像为中心的圆形曼荼罗却弥足珍贵,在国内已找不到了。专家们认为,西津渡街过街石塔及其出土的两件曼荼罗应该为国家一级文物,也可称是西津渡古街的“镇街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