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策略调整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基础上,从语言学习者的立场出发,以学习者获得语言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过程和获得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及相关规律,以指导语言学习和教学活动的理论。60年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使得语言教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开始重视从学习者这个角度来考察教学过程,学习者“如何学”、“学什么”便成为语言教学与研究的中心课题。“以学生为中心”被誉为现代教育的一次革命。语言教学研究者也认识到对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才是最基础的研究。只有揭示学习者这个学习主体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才能使“教”适应“学”的规律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必然遇到的困难,促使学生将语言规则“内化”成语言能力,进一步形成交际能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我们优化教学诸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几个重要假设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辩论和语言学界“乔姆斯基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和模式。如乔姆斯基关于“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说,塞林克的“中介语”假说,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克拉申“监空模式”、“情感过滤”、“可懂输入”、“自然顺序”假说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在揭示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过程和说明第二语言学习特征方面开阔了人们的思路。中介语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具有一种特殊的目的语系统,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也不用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促使人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会一种语言现象的,语言习得与言语输入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通过对中介语发展规律的揭示,提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办法。中介语也被成为“学生语言”,中介语理论实际上肯定了这种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言语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对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言偏误分析则是了解中介语形成、发展过程的一个最有效途径。“学习”与“习得”假说认为学习与习得是掌握第二语言的两种不同方式。成年人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发展其第二语言能力的。“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获得的过程,类似儿童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大量语料的输入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学习”则是指有意识的行为,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有计划、系统的规则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区分应该说是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突破,打开了探索语言习得过程的新路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使我们了解到学习者获得语言并形成交际能力是在自然的环境中通过语言活动进行的,语言环境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