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学网为您推荐的文学论文- 对当前综合性大学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必须树立“通才”培养意识。通才培养是21世纪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是国际高等文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进入新世纪,人类正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人才流动频率大为提高,这一切都要求大学应当把最基础,尽可能广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增加通才教育成份,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高等文科教育,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普遍提出要加强通才培养。日本在确定21世纪大学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提出文科也要向其它学科一样,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人才,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法国提出把人文素质与各种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在我国也早有专家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要加强‘通才’教育的成份,实行通才教育和适度的专才教育相结合,大力加强毕业生的适应性;必须拓宽基础,扩大知识面,在分析综合的杠杆上着重向综合的一头寻找新的平衡点。”①通才培养趋势,日益显著。就民族学专业而言,加强通才教育,也是学科本身传承特别是发展的需要。民族学本身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数学、艺术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而且民族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高中阶段极少涉及或根本没有涉及,学生相关知识根基较弱;进入大学后,马上开始专业课学习显得较为吃力,迫切需要加强专业背景及相近学科知识学习,以帮助顺利开展本专业课程的学习。经我们对兰州大学2001、2002级民族学专业学生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开设中外通史、高校民族学专业已开设有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社会学概论等一批通识课程。因此,拓宽口径,加强通才培养,是学科自身传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相关的新事物、新课题不断涌现,且在经济、政治、法制政策、文化、宗教等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突破常规的、具体的反映,迫切需要民族学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以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学科本身的发展也必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要注重分流培养的需要。原国家教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民族学)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②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而言,我们可以分析出,针对社会不同需求,民族学专业应采取分流培养模式。“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民族学门人才”当是指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部分学生,而更多的学生则应属后者,即“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模式是符合目前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自身情况的。随着今后若干时期内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研究生需求的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扩招及重点综合性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迈进,包括民族学在内的基础学科人才分流培养将日趋明显。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在注重理论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课程目标的综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