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为广大网友提供“ 对完善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的一点看法 ”,希望对需要 对完善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的一点看法 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
这种人为制造的混乱与矛盾,使民族学界无所适从,究竟按哪家的分类法去规范学科,建立体系,制定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几家主管部门在划分学科分类时,是否广泛征求过专家们的意见,不得而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的科研人员,只讨论过一次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学科分类初稿。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民族学学科的地位,对民族学学者个人来说,可能无关紧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定位,确定研究课题,而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则十分重要.目前存在的不同认识和分类,已经影响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影响学科的发展。鉴于当前的现实,建议此次讨论会就此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在某些主要方面取得大体一致的认识。
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既要照顾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所谓照顾历史,就要考虑到学科体系的某些局限系当时社会政治的产物,非民族学者个人所能改变.在1978年前,民族学一词实际上已取消,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几乎全由组织安排的集体任务,当然也就无从谈论学科建设。在整个80年代,民族学基本上按大百科全书确定的任制定计划,并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范式,视之为民族学研究的范围。除此之外的项目.盾。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要看到随着国内形势和学科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民族学必然要逐渐扩大研究领域,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发生交叉,出现一些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这也是发展的趋势。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近几年此类交叉学科的名称越来越多,见诸文字者至少已有三四十种,且仍在不断增加。有人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只要与民族沽边,即将其研究称之为“XX民族学”,属于民族学的一个分支。显然,照此发展下去,民族学将成为无所不包的科学,从而有可能淹没或挤掉传统的民族学。基于上述情况,笔者以为,当前宜将民族学研究区分为两大部分,或两个层次,即:首先是传统民族学,或称民族学的主体部分,其范围暂以大百科全书为依据,大致包括民族学理论、社会形态、传统文化、民族地区的现实问题、调查研究方法、民族学发展史、世界民族志等.不过,这一概括看来太窄,传统民族学一般应包括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基本内容、如社会结构与变迁、民族经济、民族关系等等,故把传统民族学仅仅相当于文化人类学是不够的。其次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部分,或称边缘学科,因其涉及面广,哪些研究属于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应视其研究的内容、建立的体系、发表的成果以及学术界的反映而定,在实践中自然形成。对上述两者的研究,要有主次之分,在一定时期内,仍以砖统民族学(即民族学的主体部分)的调查研究为主,如系统概括和总结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学的理论和体系,填补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如传统文化的综合研究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均不够),加强应用问题的研究,重视方的引起和研究等等。在扎扎实实搞好主体学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此,既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传统的民族学,不断完善瘫学科的体系,又不致于束缚交叉学科的发展,影响扩大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如果我们现在把精力用于发展边缘学科,将民族学研究的面铺的很宽,列出一大批分支学科,势必影响主体学科的研究,失民族学自己的优势。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单位和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喜好,安排和制定研究计划。与学科体系相联系,学科的名称也存在某些混乱,主要是人类学和民族学两个名称的使用。通常认为,人类学除体质人类学以外,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实际上即是民族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学与人类学是相通的.我国有些学者,既可称之为族学家,亦可称之为人类学家。中国民族学学会的会员,不少也是人类学会的会员。正因为如此,有些族学工作者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便使用不同的称谓.这种现象十分普遍。目前,有的单位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将民族研究所更名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看来,在此转型时期,也不失其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