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探讨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比较而言,启发学生的智力在教学活动中则更为重要。美术教育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更是着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具象材料基础上的,仅凭臆想无法达到观察的目的。在一定的外部需求情况下,学生才会自主地产生观察的愿望。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观察的同时则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合理的观察顺序以及观察逻辑。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后,得到肯定,会下意识地对生活进行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养成自发的观察习惯。创造离不开想象,而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的局限,提升学生的解读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形象、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的运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地表现所观所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像或文字,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这是迈向“创造”的开端。创造性人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尽力营造相应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大程度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放手尝试,最大化引导学生在充满想象力的氛围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美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引导者,美术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的要求,适时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教学课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融入学生中去,展现新时期的教师风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前提。传统教学模式大多脱离学生的需要,采用“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忽略了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立足于现实生活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和谐自由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对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个体差异,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是美术教师业务能力的延伸。美术教师大多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但针对新课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单一的美术知识显然不足以达到目的。美术知识和历史人文等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不仅紧跟时代的前进步伐,更能够帮助学生涉猎多方面的信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互动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根据教学实际设立情境,变换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作。
三、运用多种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的局限性,融现代媒体教学于课堂。这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兴起,并且在美术教学中展示出极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声色形兼而有之,表现手法丰富各异,实现了教学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成果的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探究性学习的多样化构成———以湘版美术教材为例美术新课程改革后,美术课程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美术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形成新的教育合力,进一步优化教学。这里以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进行探讨。生活性、社会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湘美教材确定题材内容的基本准则,多种因素渗透到学习活动中,与艺术学习相得益彰,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多方位了解。湘美版教材内容体现人文关怀色彩,课目名称优美动人、有吸引力,如“小动物搬家”、“乌龟滚下坡”等等,便于教师设立情境,活动设置利于教学实际操作。教材活动设置灵活多变,个人作业、集体作业、美术与游戏、美术与其他课程、美术与社会实践综合等,活动方式灵活多变,丰富教学内容及课后的时间安排。课目来源建立多种途径,具体分为经验成分、资料分析、教师赛课、实验活动、学生游戏等版块,把课堂理论经常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目排序设定线索,采用串联和并联方式共存,主要体现为主题、活动以及知识等课目的串联与并联,前后紧密连接起来,共性与个性并存,指导教学活动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