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家徽———日本民族文化的奇葩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如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无论规模与名声大小,大都有一个“Logotype”(简称“Logo”)作为形象标志。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在包装上更是少不了Logo。Logo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纹案,甚至图文并茂,但都能简洁明快地反映主旨主题,反映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让人入目不忘。
最早使用logo的,应该是日本的“我が家”(家),称之为“家”(家徽)。即便到了如今,
也是随处可见,大到建筑物,小到领带夹。“家徽”里体现着无尽的民族情结,浸透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很多家徽像日本相扑,就像日本的浮世绘,就像日本的歌舞伎,着眼一看便知是日本的,地地道道,纯纯正正。
家徽是图案设计的精华,是日本民族文化的
在绳文·弥生时期出土的文物上已经能够见到“波型”、“绳型”、“爪型”民族学论文等呈几何学模式化的纹样,这些纹样与现在的家徽有相通之处,因此有人认为家徽起源应该是在绳文·弥生时代。平安时代中期,宫廷贵族的牛车上就开始带有主人心仪的图案,称其为“见印”。但是此时见印”作为个人标志的意义更为强烈,并不代“家”。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在个人什物上标上心仪的图案,主要作用应该是把自己的什物与他人的相区别。战国时期,为了能在战场上区分敌我、避免误打误伤,在战旗、战车以及士兵、马匹上标示统一的标识则是最好的方法。于是,一目了然又有个性的标志很快在武士中兴。等到后醍醐天皇将“桐纹”徽章赐给足利尊将军的时候,武士家徽由此正式出炉。此后,足利尊将军更是把“桐纹”家徽授予武士作为“奖章”,由此,家徽伴随着战火在武士之间开始普及,并迅速向全国蔓延。
很多日本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家徽,追溯家徽的起源,想探明家徽产生的时代和背景。已故学者田赖辅的《日本纹章学》被尊为该领域“最高权威者”之著,但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定。民族学职称论文倒是山鹿素行在《武士纪事》中谈到:“家徽,在圣德太子时代作为‘旗徽’使用,而在武士阶层,源濑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新井白石在《绅书》中记述:“宫廷的家徽是由宫廷御车的纹饰转化而来的。”生田目经德在《家徽的由来》中讲到:家徽的初始应该是在上古的品部制度的时候,他试图在品部制度里找出家徽的缘起。[1]综合各种文献的论述,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宫廷和武士的家徽各有不同的起源。
在宫廷阶层,家徽的起源有三:从平安时开始,由兼有装饰作用的家用车辇上的文饰纹案转化而来;由服装服饰的文饰纹案转化而来;或起因于某种纪念意义的特定的徽纹。
宫廷车辇上用文饰纹案来装饰御车,各种著书中均已论证。从院政时期到镰仓时期始终使用的、以单纯装饰为目的配饰的文饰纹案逐渐转化为家徽。代表性的家徽有:花山院及中御门左府的杜若纹,西园寺家的巴纹,近卫家的牡丹等。杜若花姿优雅,《万叶集》中就有吟诵。在王朝时期杜若花作为服饰、御辇的纹图为宫廷贵族喜仅限于宫廷贵族使用,武士的家徽里迄今没有发现。以花山院系中的中山、野宫、今城三家为首的宫廷贵族,与花山院有关系的神社和寺院都将杜若纹用于徽章。
用于服装服饰的文饰纹案要远远多于车辇,比如: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带回的唐花、唐草纹,日本人喜爱的枫叶、杏叶、藤、龙胆、牡丹、木瓜、龟甲、孔雀纹等。特别是出自紫藤的纹饰尤为有名。那串串紫花随风舞动,婀娜姿,迷倒了众多文人雅士。据说藤原家族鼎盛时期,经常在紫藤花盛开的藤架下举办藤花宴,着装佩饰的织纹大都是由紫藤设计而得。民族学论文作为家徽,更是多种多样,诸如藤花,藤轮,片手藤,一藤丸,二藤丸,三藤丸,三藤巴,还有4、5、6、8朵花的多花藤纹等。但是,藤纹并不只是饰。从室町时代起,上藤纹逐渐成了藤原氏家徽,而宫廷中的藤原氏使用的则是“牡丹纹”家徽。牡丹原产于中国,在唐朝是富贵长寿的象征,经同唐朝的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平安时代起,不仅引花入诗,吟咏栽培,还流行于服饰佩饰。在图案设计上也是百花齐放,有纯花朵的“向牡丹”,有花、枝、叶组合的“枝牡丹”、“抱牡丹”,有纯叶子的“叶牡丹”等等以某种纪念意义为由使用的徽纹当属“梅纹”最为著名。日本天平时期的“碧地金银绘箱”上,赤不动尊(高野山)的衣钵纹上都有梅花纹案。平安时期更是广泛地用在服装、日常用品的装饰上。作为家徽使用梅花纹的是菅原氏一门———高、唐桥、清冈、桑原几家。因为菅原道真生前最爱梅花,为纪念祖先,这一门族使用梅花纹为家徽。祭祀菅原道真的福冈太宰府天满宫则将其当做“神纹”使用。天满宫的善男信女、与菅原公有某种缘分的人也都爱用梅花纹。这里除了尊美的趣味性,也不乏夸耀的心态。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网学http:///
温馨提示:以上为我公司为您提供的部分民族学小论文,如需民族学论文,民族学硕士论文,民族学职称论文请您联系我们客服,或拨打咨询热线:021-585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