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文学论文 > 正文

论传统武术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4/06/22

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文学论文- 论传统武术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增强体质、祛病延年、锻炼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地域风貌,折射出民族历史的光芒。早在商周时期武术活动就被列为学校的教育内容,有着体育教育的功能。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与提炼,现已成为改善民族体质和展示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在素质教育中最具中国民族特色。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武术,对人类生活方式有独特的理解,它所包含的许多卓有成效的养生的方法,更能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

    1.传统武术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种特征,其中包括民族历史、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情感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并与其他的民族文化形式相辅相成,从那里可以理解到民族同胞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

    1.1传统武术中的武德教育体育运动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而德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何为“德”?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古文字考释家们认为“:德字照字面上看来是从值(古直字)从心,意思是把心里放端正,便是《大学》上所说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德”从汉字的本义上看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即端正心性,反省自我,向别人学习。总之“,德”字不论从字形、还是从字义上看,它的本义都与品性修养有关,都强调心思端正,强调通过参照他人来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是否正道直行,是否符合社会行为的规范。而“武德”是指“习武的道德”,它是调整习武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习武者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它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来评价习武者的种种行为,达到使习武者既能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又能自我克制,自我完善。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它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讲究武德,体现了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帮的民族特征,形成其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德的人伦观念。以“仁义”观念为核心的武德,要求习武者“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穷济贫、除暴安良”等为道德理想和行为标准,成为国人的道德境界。武术运动中讲究“精”“、气”、“神”,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品格高下的分别。武林高手往往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胸怀坦荡,行事光明磊落。独立意识是立身正直的思想基础,不愿随波逐流,不屑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善弱者的同情都是这种独立意识的表现。在武术演练中“,尊师”指尊敬长辈、虚心求教“。道”的含义有两层:一是道德修养,二是练武规律,即习武者要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前提下,认真探索武学规律,在师父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

    1.2传统武术有助于培养民族精神在武术技击的目的论上,武术也从不追求日本空手道所崇尚的“一拳必杀”的技击效果,更排斥西方原始拳斗自由搏击式的血腥厮杀,而是以服人为上策,以打人为下策,以杀人为下下策。武术中最高技击术———点穴,不仅是中国武技的特有技法,也是“仁”精神的间接产物。可见,在尚武群体的外形内神之中都饱含着“仁”的思想。这种思想标示东方儒者尚武人格的另一种精神素质,那就是它的仁者同仁、拯济贫弱、扶助危亡、传导爱心的内在情结。所以,通过武术的长期培养,中小学生的思想境界会更高一层,以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来源于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指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以同一语言表达为特征,民族性凸现。民族认同感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认同感的形成是在伦理观念、价值观念相同的同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比如中国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虽说不同的时代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武术价值取向和武术形成特征,但其技术主体、审美标准等仍是以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依托的。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动静相生”、“快慢相间”“、后发先至”“、虚实转换”、“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一招一式都追求着整体的神韵,这种神韵正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相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强大渗透力和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们可以从武术运动中把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的脉络。许多民族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又往往与一些历史、传说、象形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为记念英勇抗金的英雄岳飞、杨令公而保存下来的岳家拳、杨家枪;少林武术与达摩祖师、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传说以及为模仿动物象形而流传下来的鹰爪拳、猴拳、虎拳等,这些内容优秀的武术形式实际上体现了民众的意愿,不仅弘扬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而且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构成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十分有利于培养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

    2.传统武术在素质教育中是有效手段
 
   2.1传统武术养生观与强身健体的思想中国传统武术最讲究养生,其养生理论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于疾病原理的认识而逐渐深化;又由于我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介入,而使我国的传统养生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且有鲜明的民族独特风格,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武术的传统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包括饮食、精神修养、起居、劳逸、导引等。我国传统武术的养生体育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气”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为生命的动力。在精和气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称为“神”。精、气、神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贯穿于生命活动一切过程的始终。神气充沛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的正常活动遭受破坏。因而保精、益气、养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精充、气足、神全为人体健康之标志;精亏、气虚、神弱为疾病与衰老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武术的养生是以保养精、气、神为首要任务。武术的传统养生历来主张形神兼备,首重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例如,动作温柔和连贯、轻灵圆活,连绵不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均强调形体活动,并注重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以养形,强身健体的功效。在练武的环境上还主张清静养神,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理论涵盖了身体、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与新的健康观,即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相吻合。

    2.2传统武术是学校体育达到“健康第一”有效途径传统武术与其它运动的主要区别是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哲学韵味,重内意,轻外形,讲究意、气、神的训练。武术运动中常说的“意到、气到、力到”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所谓“意到”就是说在练功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以意领气,以气促力,内外合一,从而达到调动人体内在潜力的目的。而练功中所忌讳的气浮气逆,有形无意,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因为心理紧张或呼吸不得法所造成的。练功前强调放松入静,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另外,拳术中的“势断气连”、“形断意连”也就是说动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内心活动并没有停止,通过眼神、气势等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将下面的动作连接起来。所以,经常进行武术运动不仅是健体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有健心功效。传统武术重表演、重娱乐、重修性、重防身,武术运动体现出传统体育文化交织着阴阳二气组合的生命律动,外取神态,内表心灵,着重于在姿态的意趣里显示人格。在演武过程中,强调形神兼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高度地完整协调,把运动过程中的快慢、轻重、刚柔、动静、虚实等矛盾的归纳总结为生动的十二种动物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在比赛中还突出了民族形式的特点,要穿规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具有民族形式的器械,上下场要行民族的礼节,有民族特色的套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套路可发展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腿部力量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而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内容,相当多的学生对难度大、要求高的运动技术普遍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给素质教育的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武术正符合学生群体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是实现强身健体目的的有效手段。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