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民俗文化用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与途径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1 高职院校运用民俗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俗文化,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历史背景,信仰传统,人文地理不同,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地区,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了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尤其把涉世不深的高校学生作为他们拉拢的主要对象,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视和平,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
对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疆各高职院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日益增多,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 年以前,学院只招收民考汉的学生,2011年开始招收“民考民”和“双语”的学生,当年招收民族预科生 200 多人,学院成立了民族预科部。到2012 年民族预科生猛增到 400 多人,是上年的一倍。预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汉语,第二年按专业分到各系班级,与汉族学生混编在一起,形成民汉合班。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思想和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和成长环境等若干因素有关。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等民俗文化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少数民族同学由于求学的原因来到一个比较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免会出现文化不适应。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2012 年各专业共招收 126 名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南疆喀什、和田地区,经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
首先是语言不通,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是“民考民”或“双语”班毕业的,汉语水平较差,与汉族同学沟通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是气候不适应,由于大多少数民族同学来自南疆,那里冬天比北疆暖和,有 54.6%的学生对昌吉地区冬季较为寒冷的气候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再次,在饮食方面,48%的民族同学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自己带干馕,偶尔到食堂打饭。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在一个班级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把自己的风俗习惯被理解、尊重看成是对自己整个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表现出愉悦、友好;反之,就会就会表现出不快、愤怒乃至仇恨。那么怎样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与汉族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呢?
加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民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民俗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等内容,了解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有助于拉近不同民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高职院校运用民俗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2.1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利用地域民俗文化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昌吉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 42 个民族,各民族在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何利用民俗文化之中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加强对高职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多与民族同学进行文化交流是缩小差距的根本,如:在讲到《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一内容时,让民汉同学互动,让汉族同学唱少数民族歌曲,讲少数民族的传说或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说常用的少数民族语言,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或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通过小品表演说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俗的重要性,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
又如:在讲“民族文化,兼收并蓄”这一专题时,我利用于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让学生从了解昌吉本土以“麦西来甫”为代表的维吾尔族歌舞、回民的饮食文化和“回族文学”、“回族花儿”为代表回族民俗、以“阿肯弹唱”、“姑娘追”、赛马为代表的哈萨克游牧文化、“汉族社火”,“新疆曲子”为代表的汉文化开始,让不同民族的学生互相交流,使同学们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差异,从文化认同教育入手,感受到各民族文化向善求美的崇高情怀,体现其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学生明确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一部分,既要热爱本民族文化,更要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学会尊重认同和欣赏彼此的文化。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昌吉州博物馆,让他们了解昌吉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以回族为主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新疆”的思想感情。在昌吉每年举办的旅游美食文化节期间,组织学生参观昌吉回民小吃一条街,可以品尝回族的小吃、欣赏哈萨克骨雕和刺绣、观看“回族花儿”的演唱,这些贴近生活的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感受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并在生活和学习中把民族团结的感情化作民族团结力量和行动。
2.2 开展校园民俗文化活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自全疆各地州,以及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有很大差异。学院广泛开展“学唱民族歌、学跳民族舞”的比赛活动。学生人人参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回族“花儿”、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哈萨克的“黑走马”等歌舞洋溢着同学们的青春气息,嘹亮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表达了民族团结的心声,充满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更加热爱各民族文化,认识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学院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开展“传承民族文化、展示校园风采”为主题的民族团结书画展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比赛。 同学们的书画作品让人目不睱接,手工业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维吾尔族的小花帽、艾得莱丝绸手帕、民族乐器、特别是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绣的小饰品等都非常精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让广大师生领略了别样风采。也加深了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友谊。
2.3 借助民族传统节日,关爱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
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学院针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给予民族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奴鲁孜节期间,清真食堂改善伙食,增加菜的品种和花样,比如:奴鲁孜节时,食堂会根据民族习俗,用各种豆类熬一种奴鲁孜粥。组织各类联谊活动,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展示本民族特点了解和学习其它民族的民俗,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团结氛围。学院领导以及相关系部、处室领导也去看望同学们,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别开生面、情意浓厚的联欢会,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大家庭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和谐生活。
通过以上途径,我院利用民俗文化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很快适应了学院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融入到学院这个大家庭中,营造了各民族学生互相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多元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剑.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9,(05).
[2]贾英飒.和谐视野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2,(13).
[3]王姗萍,李资源.论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当代价值[J].贵州民族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