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文学论文- 民族地区工业化内涵及其路径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关于工业化内涵,人们对其理解不尽相同,存在着狭义和广义两种观点。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工业化”辞条的撰写者巴格奇认为:“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个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P861)这是对工业化内涵的狭义理解,此时工业化被认为是在国民收入及就业人口中二次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实现工业化便意味着工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据了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广义的工业化定义则是指一系列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我国学者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过程,它以技术变革为基础和前提,首先表现为“一系列基础的生产函数”不再处于停止状态,而是发生着连续的变化,并进而导致生产过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笔者更倾向于对工业化的广义理解,从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提高仅仅是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侧面,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刻的变化是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结合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这种革命性变革引发的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演进,而且是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从分工理论来理解这一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扩大推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导致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整个社会生产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的产出过程中,生产环节不断增多,生产工序不断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迂回生产链条不断延长;工业规模不断增大,资本品生产的比重逐渐提高;同时交易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城镇作为方便分工和市场交易的组织形式迅速形成和发展。这个过程极大地增进了最终产品的生产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因此,讨论工业化并不是只讨论工业本身的发展问题,对于民族地区工业化问题讨论更是如此。
工业化是每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工业化的道路选择却可以千差万别。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这一地区的工业化也必然表现出与其他经济区域不同的内涵,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将区别于其地区。
首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了民族地区工业化的任务和目标不同于其他区域。民族地区尚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品工业的迅速扩张是这个阶段重要的特征。德国经济学家霍曼对近20个国家工业化实证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区域工业化起步阶段,消费品工业是最先起步并快速发展的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得益于消费品工业的迅速成长,此时,霍夫曼比例在6∶1和4∶1之间。[3](P54-55)即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规模是资本品工业净产值规模的6到4倍,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产业的产品剩余为条件的。刘易斯曾经指出,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工业部门的大小是农业生产率的函数;如果工业产品只能在国内销售,那么该国的工业革命就必须以农业革命为前提。[4](P227)因此,没有第一产业的发展,消费品工业就无从谈起,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区域内居民生活消费资料的拥有量和物质生活的丰裕程度。霍夫曼总结的经验性规律(“霍夫曼定”)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前期的民族地区而言,第一产业的比重尽管在逐年降低,但其比重值仍然相当高,不仅如此,从增量结构看,第一产业的增量贡献也远远大于国内其他地区,更重的是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民族地区工业化影响巨大,消费品工业实质上是第一产业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因此,通过第一产业的发展为消费品工业提供基础原料和农副产品,是工业化起步阶段的重要特点。当然,“霍夫曼定理”所描述的情况与民族地区的实际并不特别吻合,但这并不是“霍夫曼定理”在民族地区失效了,霍夫曼总结的规律被民族地区不合理的工业结构所弱化和掩盖。在民族地区的工业结构中以资源型重工业比重过大,而消费品工业却发展不够理想。重工业与民族地区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较小,既不能有效地融入民族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也不能对当地农牧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民族地区资源型重工业的发展,文中还会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正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基本物质保障。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资源和产品,强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间的产业互动,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共同协调发展。鉴于民族地区社会经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水平,其工业化应该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和消费品工业的扩张。其次,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是特色经济形成和产业竞争力培育的过程。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区际分工逐渐明确,一些规模经济明显的产业会按照一定的寻优原则形成地理上的集中,出现区域专业化生产的特征,由此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体系。
区域差异性是特色经济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专业化生产则是特色经济的核心内容。区域差异性不仅包括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和物种的差异,也包括区域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和资本等各方面的差异,它是区际间产业分工的重要依据,区域差异性的存在要求每一个地区都要认真分析各自区域的特殊性,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丰裕的要素和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但是区域差异性并不必然形成特色经济,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才是最终形成特色的根本路径,即使两个毫无差别的区域,只要它们从事不同的专业化生产,那么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规模经济的不断显现、外部经济的不断增强,两个区域也将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