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文学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 浅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一、技法示范,铲除创作的绊脚石小朋友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 美术的学习方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从幼儿园的随性学习、 随意创作 (这也跟幼儿、 心理特征、 认知习惯有关),到小学阶段有意识、 有目的地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 进行命题作业。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 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幼儿园时的涂鸦之作了, 他们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要求要表现出来。 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不会表现, 比如画人、 画物甚至常见的东西, 造型都不满意, 创作陷入了僵局, 怎么办呢? 我想这个时候, 除了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外, 关键的是要帮学生渡过这个技法难关, 铲除创作路上的绊脚石吧。
回到上面的例子, 比如画人,在同学们画人物陷入概念化时, 我给同学们设计了 “长方形画人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人的各部分用长方形表示, 完成动态之后再修改细节, 加上五官、 表情,添加衣物, 便可画出一个生动的人物。 用这种方法, 改变长方形的位置和方向, 就能变化出各种动态的人物形象了。 这种方法对小学中低年级的小朋友非常有帮助, 从作业效果来看,孩子们组织画面的构图饱满了, 内容丰富了, 给人物设计的动态情景更加合理化。在美术基础学习阶段, 教师的示范, 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创作方法的同时, 还能通过 “模仿” 与 “再现”, 帮助学生建立和谐与秩序感的体验, 形成对画面构成的认识, 树立一定的技能技法意识。 心中有想法, 手中有技法, 自信满满, 才能大胆地去创作出表现自己情感与理想的作品。
二、细节示范,丰富画面层次细节决定成败。 画中的细节描画能使画面丰富, 生动有趣。 然而, 忽视细节描写却是儿童作画普遍存在的现象。 特别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把物体画得过小, 无法表现细节, 或者把物体画得过大,而显得空洞。 对于这种现象, 老师要在教学中加以积极引导,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细节, 且能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如在二年级 “叶子上的小 ‘血管’”一课中, 我先安排学生仔细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 用手触摸叶子的表面, 说说自己的感受; 然后, 进一步观察叶脉的生长规律, 想想如何表现这些叶脉; 最后, 要求学生选择一片自己最喜欢的叶子, 将它画下来, 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在绘画环节, 同学们基本能将叶子的外形画出来, 绝大部分同学还能把主脉和侧脉画出。 然而, 从细脉部分的描画中, 同学们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水平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能力强的同学, 根据自己对叶脉的观察和理解, 慢慢地把细脉用各种线条表现出来, 而能力稍差的同学呢, 对着密密麻麻的细脉就显得无从下笔了。 这时, 我出示了两张表现手法不同的范画, 一张以比较写实手法描画的叶子, 另一张运用装饰手法描画的叶子。 通过比较, 让学生对范画中叶脉的表现方法与线条的运用有了多重认识。 在观察与比较中, 师生一起总结出绘画的步骤, 画出叶子的外形→画主脉→画侧脉→画细脉。 而细脉的画法有两种, 按照它的生长规律来表现。 用有序的线条排列或无序的线条网状表现。 用基本形或图案装饰性表现。 我还选了两张学生未画完的作业, 在原来的基础上, 分别运用了这两种方法进行部分示范。 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纷纷拿起手中的叶片, 重新审视叶脉的生长特点, 表现欲望被激发起来。 老师在评价学生作业好坏时, 除了从立意、 构图、 比例、 色调等方面, 还应从细节上体会画面的丰富内容和层次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 因为细节体现着事物的个性特征, 细节描写也表现出作者对事物强烈的主观感受。
三、局部示范,攻克制作难点在手工制作课中,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法和工艺技能, 才能确保作品较好地完成。 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学生看过范品或由老师简单地介绍一遍全过程就能接受掌握, 而某些较难的环节, 学生掌握起来不容易, 就需要老师将某些技能过程局部性地演示、 放缓和重复示范, 这就是局部性示范。如在一年级 “会动的小纸人” 一课中, 首先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把玩和观察老师制作的范品, 寻找问题 “小纸人会动的部分在哪里, 小纸人为什么会动” 的答案。 接着研究 “纸弹簧” 怎样折, 可以将老师的纸弹簧拆开再试着折回去, 看看能不能折回原来的样子。 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掌握要领, 这时我再一边在投影仪下面示范折法, 一边提醒孩子们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比老师的示范和自己的折法, 找到成功的秘诀, 攻克制作难关,最后完成作品。 如果还有个别不会的再进行个别辅导, 直至大家都过关。 在制作课中, 老师的示范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能, 解决制作中的难题, 辅助学生完成他们的作品, 这也为学生树立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添砖加瓦。 示范教学是一种传统的、 常用的教学技能, 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但这不意味着每节课都要示范, 过多的示范会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 示范要体现它的目的性和启发性, 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 示范不能事无巨细, 应适而可止。 局部的示范, 启发性的示范, 能起到点拨学生思路的作用。 需要全过程示范的内容, 一定是步骤较多、 制作难度大的课题, 要谨慎选择。 如果简单的制作也全程示范, 只会浪费时间, 消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运用好示范教学, 什么时候示范, 采用哪一种示范形式和方法, 还要受材料的特点、 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环境、 教学物质条件的制约。 只有适当合理的示范, 才能提高示范的效率和课堂趣味。示范, 是给学生 “鱼” 还是 “渔”? 我也说不清, 但我愿意这样理解, 它能给学生在美术技巧上打开一扇窗, 透过这扇窗能看到外面很美的风景,美丽的景致能深深吸引学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