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文学论文- 浅析阻碍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提高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听力,就是人们利用听觉器官对言语信号接收、理解的过程。所谓言语信号是指由词汇组成的语流。所谓接收、理解是指对听觉器官接收的言语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归类,跟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其内化,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语言的训练是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在这四项技能的训练中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有关研究表明:“听”的活动占其语言交际活动总和的45%,“说”占30% ,“读”占16%,“写”只占9%。可见在语言交际中,一个人花在“听”上的时间是很可观的。同时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只有听懂了说话人的话,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听不懂,也就无从表达。笔者从事汉语教学十几年,发现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听不懂老师课堂上用汉语说的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听力实际,透析造成学生听力不佳的主客观原因,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目前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无疑是摆在我们汉语教学工作者眼前的紧迫、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1·语言知识方面: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速、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语言知识是决定听力水平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要听懂是困难的。语言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的强弱及反应速度的快慢。
听力的基础是扎实可靠的语音,词汇是构成句子和篇章的基本单位,而掌握了生词的发音仅仅是第一步。部分学生对汉语拼音掌握不好,我们知道,少数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过十年的汉语,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发音。如:“eng”、“ing”,“ei”、“e”不分,常把“pengyou”读成“pingyou”,把“hei”读成“he”等等。除此之外,他们对声调的把握也不准确,读起文章来给人以“南腔北调”的感觉,因为学生的母语是没有声调的,所以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声调在汉语中非常重要,它不仅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而且使文章听起来有“昂扬顿挫”之感。因而在听的过程中,往往分辨不出听到的是哪一个具体的词。有时即使听到了学过的词,也会误听为其他的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理解上步入歧途。而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在读词语、背生词时,对语音、语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对汉语句子该如何停顿,如何区分轻重音,体味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义等常识也知之甚少。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中的词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词是在语境中运用的。汉语中的词汇一词多义现象比比皆是,一个词的确切词义判断离不开上下文这一具体的语境。例如:妈妈让他去打酱油。这句话中的“打”;他是我们单位的红人。这句话中的“红”;爸爸把早点买回来了。这句话中的“早点”等,在不同的语中所表达的词义是不同的。此外还有一些惯用语和俗语。如,“老油条”、“铁饭碗”、“破罐子破摔”、“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学生往往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只根据自己所熟悉、掌握的词义便“听词生义”误下结论。
2·背景知识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不仅影响言语的得体性,还会影响言语的准确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听力材料的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技、文艺、教育、医学、体育等诸多领域。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面太狭窄,缺乏对汉民族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的了解,所以往往听完一篇材料后对其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结果影响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