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声乐艺术心理学在少数民族学生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将复杂的声乐学习生理过程心理化
任何肌体运动除了生理原因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因素,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常常至关重要。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是人的心理器宫,人体的肌肉,发声器官都充满了神经,这些神经组成遍布全身的联络网,那些从身体表层向大脑的神经称之为传人神经,或叫感觉神经。传人神经是把内部信息传给肌肉,使各部器官按照内部信息进行工作。这种心理反应系统恰恰就是声乐学习通过传人神经把教师的技能信息传给大脑,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给肌肉下达指令,贯彻实施大脑的意志。意志实施与贯彻的好坏程度,正确与否,又通过传人神经反馈给大脑,大脑再进行调整,纠正或重新发出指令,使肌肉更准确地运用,最终实施大脑意志。这种心理系统反应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全部过程。歌唱与发声的动作机制与机能,就是由生理动作而引起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心理反应又指导或影响着生理动作。动作的实施不是随意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意识和意志强制去完成的。因为人的任何动作,都是受心理意识的支配。完全不包含心理成分的动作是不存在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在训练时所作的发声要求,不能很快地理解并做出反映,特别是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传统美声训练的时候,由于他们受自然的生活语言习惯和歌唱习惯所制,加之对音乐理论知识掌握的也比较欠缺,特别是初学者,就更不易理解教师提出的歌唱发声训练要求,因此就需要声乐教师利用一些简单的、具体的、形象的动作比喻,或多次反复示范演唱来进行教学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在听觉的基础上来感觉美声歌唱的方法,并加以理解将正确的发声动作与声音形象记入脑海,以至达到训练要求。歌唱活动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高级行为,具体地说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动作骨肢肌体等器官的生理动作的有机组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手段,将复杂、抽象、摸不着的生理过程心理化,目的是要求学生进行反复苦练来实现和完成生理动作的,即首先将复杂的声乐学习过程心理化。
二、将复杂的声乐学习生理过程简单化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将科学的歌唱方法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并很快地掌握,这是需要教师动脑子、想办法,用心去考虑探究的。而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为了显示自己的歌唱技能,把发声技能训练与声乐知识讲得很复杂抽象,也很模糊,这就迫使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出一种神秘感、甚至恐惧感特别是初学阶段,学生对声乐学习的过程缺乏完整感性认识,对声乐的概念缺乏正确的辨别力,所以有些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盲目的行动上,而且缺乏自信。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习惯自然的“大本嗓”发声歌唱,声音比较紧,有些喉音重,高音唱不上去,在开始进行传统美声歌唱方法训练时,学生自己很紧张,声音会出现严重的失控,要么出现大“白声”,要么出现“虚假”声,时常出现无所适从的僵局,有时令教师也为难棘手,在这种情形下,笔者采用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解除精神压力,调整情绪,愉悦心情,然后分步骤进行调整训练,通过分步练习强化动作要领,多采用让学生以自然的、在生活中常发生的动作和行为来感悟发声训练中的要求,如:在训练学生如何打开喉咙吸气时,要求他们反复做打着哈欠吸气的动作,以此强化张开嘴提起软聘、打开喉咙的动作,很快学生就领悟到要领了。又如:在建立歌唱呼吸支点时,先让学生向远处“喊人”来感觉气息对抗点,即“呼吸支点”,喊人的动作很自然,只要心理做好准备放声喊,就能感悟出用气发声的要领。再如:在解决歌唱发声位置与气息力度变化时,仍然可以用向远处“喊人”的感觉来感悟要领,少数民族(维哈)学生在生活中(放牧时)大多会自然使用头腔共鸣高位置的发声“喊”,这也是少数民族人,天生有好嗓子的原因,利用这种生活习惯动作为教学所用。类似的比喻对初学者来说,易于将生活中体验过的动作与歌唱方法联想,把复杂的声乐学习生理过程简单化,有利于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