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网学 原创论文 原创专题 网站设计 最新系统 原创论文 论文降重 发表论文 论文发表 UI设计定制 论文答辩PPT格式排版 期刊发表 论文专题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原创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论文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文学论文 > 正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教育—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学校的调查

论文降重修改服务、格式排版等 获取论文 论文降重及排版 论文发表 相关服务

文章导读:在新的一年中,各位网友都进入紧张的学习或是工作阶段。网学的各位小编整理了文学论文-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教育—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学校的调查 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顺利!

  民族基础教育是指对少数民族实施的初等和普通中等教育,其实施机构包括:民族小学、设在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的民族班、民族中学以及设在城镇中学的民族班[1]。随着21世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期间,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文中涉及的数据均由该校提供)。从1952年成立到2007年9月解体,敖乡学校的经历耐人寻味,反映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涉及诸多影响因素,值得总结和探讨的方面很多。笔者是当地的鄂温克族,小学和初中都就读于敖乡学校(当时称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中小学校”),并在敖乡学校任教一年半时间。之后也一直关心母校的发展,就本研究论题与有关学者进行过讨论。笔者认为,以敖乡民族学校为体现和载体的敖乡民族教育变化,与该民族整个社会文化的经历有密切联系。梳理、分析笔者采用社会和人类学方法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探讨了敖乡民族学校最终走向解体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使鹿鄂温克人经历过三次的迁徙。从1949年开始,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游猎游牧在大森林之中的鄂温克猎民第一次下山,在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的奇乾乡居住,但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于中俄关系和猎场等问题, 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从奇乾乡迁至距离满归镇17. 5公里处的老敖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原址)。有一部分人开始下山从事民族乡的建设、外出工作或学习,另一部分人仍然从事着传统的生产活动。200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之老敖乡邮政、银行的撤出,电路的老化,水坝的维修等方面的原因, 2003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迁至距离根河市4公里处的原根河林业局第三车间旧址。政府为猎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他们除了在山上饲养驯鹿外,还靠发展旅游业、出售狩猎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来增加收入。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学校是根河市唯一一所只有极少数的鄂温克子弟接受过俄国人、日本人开办的短暂学校教育和汉族私人学校教育。1952年党和政府在奇乾乡建立了第一所鄂温克族猎民学校———奇乾小学。学校规模很小,只有1间室1名教师,有34名鄂温克猎民子弟寄宿读书。1958年,奇乾小学更名为“奇乾鄂温克学校”,民族教育事业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学校有教职工26名,学生34人,开设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历史、自然等课程。所有学生免费入学,并享受助学金,住集体宿舍,按统一标准供给伙食、衣服和日常用品。从这一年起,鄂温克猎民子弟先后有数人被保送到外地学校接受中高等教育1965年以后,敖乡的民族教育事业逐渐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师资力量逐年加1985年,自治区投资30万元为民族学校兴建了一所1 000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开设了学前班至初中的全部课程,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目前,在根河市许多工作岗位上工作的干部、医生、教师等优秀人才都曾在敖乡民族学校就读过。2000年敖乡学校有教职工45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19人,占教职工总数的42%,专任教师27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 4 %。学生90人(小学43人,中学33人,学前14人),鄂温克族 学生54人,占学生总数的60 %;少数民族学生64人,占学生总数的71%。配备有各种教学设施,有卫星地面接收机、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实验室、多功能活动室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学首页 | 原创论文 | 计算机原创
版权所有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