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文学论文为您提供 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 参考,解决您在 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 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一、创造文化情境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技能绘画培养层次,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如在进行《现代建筑艺术》课时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和学校附近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结合校内、外的建筑分析建筑的布局和建设特点,引领学生体验建筑的美感。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多样的建筑物。
二、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感教学不等于课堂,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上的图画进行分析传授学生美术技能,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坐在教室临摹,或是在课堂上冥思苦想,结果只能使画不好更不会有新意。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以采风、写生等方式,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小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以它蓬勃的活力向人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那充满诗意的红花、绿草、燕子翻飞、鱼儿追逐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创作欲望。在大自然中小学生绣出了生活了美景,一幅幅自然界的美景跃然纸上,看着这些画仿佛置身大自然中。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品尝了生活的快乐,更加用心使用自己的画笔带着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感受生活。
三、精心布置教学情境,内化小学生的情感小学美术教学可分为四个部分: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变化、意象感受和心理共鸣。即在美术欣赏或创作中先产生视觉快感,再有了意象和心理的感受,最后产生情绪心理的共鸣。产生审美上变化和共鸣的外在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情境,要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内化学生情感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以在教室悬挂一些有代表性的古、现代的中国画,让学生置身在中国画中,引起学生的欣赏和学习欲望。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教师还可播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结合与之有关的古诗词对学生讲解这些画的背景、绘画者经历等,达到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样,既渲染了学习氛围,又帮助学习欣赏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以此来能更好地内化小学生的情感。本文所属栏目http://myeducs.cn/xxmeishu/
四、把美术创意应用到生活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懂得了对比和谐、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具有了一些简单的创意思想,了解了一些设计方法和美术的加工方法。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装饰和设计,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小学生美术教学目的的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引导学生将已学习的基础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发挥到现实生活中去,将现实生活的场景用绘画设计表现出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能力,改变传统的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要强化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日常生活的设计中去。例如:在学校要开运动会时,在小学生中征集各种体现运动员形态和运动姿态的标牌;在元旦佳节到来之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各种贺卡,在贺卡上画上有意义的图画等。
五、结语素质教育下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美术从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的乐趣,将美术学习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用美术艺术展示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新课标的价值才能体现。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生活中有美术,美术体现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素材与美术创作相链接,将日常生活材料转化成教学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与生活相链接转化。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本论文由网学http://myeducs.cn 整理提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我们的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