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网为需要文学论文的朋友们搜集整理了 新疆撒拉族民族社会学调查 相关资料,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撒拉族是在青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河州也有少许。在遥远的新疆也有撤拉族聚居,不过在新疆众多民族中,新疆撤拉族是一支远离民族主体弱小的群体,人口较少,力量较小。通过口碑和史籍资料来看,撒拉族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开始迁徙到新疆,算起来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此后,又因战争原因多次迁徙而来,也有少数人是通过经商和投亲而来的,最终形成了撒拉族在新疆的分布格局。笔者在2005年穆斯林的宰牲节期间,选择伊宁县萨木于孜乡撒拉村作为调查的对象,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调查了新疆撒拉族的生活状况。 新疆的撒拉族人口较少,而且较分散。据《新疆第四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数据:1990年新疆共有撒拉族3“o人,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其中伊宁县萨木于孜乡951人。据笔者调查,到2004年底在新疆的撒拉族已经增加到了4300多人,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其它地区也有分布:乌鲁木齐市(400一500 人)、阿勒泰(300多人)、哈巴河(300一400人)、喀什(30。一400人)、阿克苏等地。萨木于孜乡撒拉村 420多户,2300多人,撒拉族占83%。
“于孜”为维语,指百户。撒拉村位于伊犁河与喀什河交接之处,距离伊宁市东98公里,距离伊宁县东南79公里,距离218国道30公里处。萨木于孜乡撒拉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据笔者调查,截止2004年底,全村 450户,3200人,其中撒拉族2000人,维吾尔族1魂户,回族40户,哈萨克族14户,保安族1户,乌孜别克族1户,共计有7个少数民族。该村男女比例为4: 3,其中1400多人是15一50岁之间的音壮年。该村东部是塞皮村,以回族和东乡族为主,西部是下十三户村,西北为萨木于孜村,是汉族和哈萨克族为主的村庄。撤拉村与这些村子相处得十分融洽。 撒拉村属于阿热力山南部山前洪积土与伊犁河河流冲积土合成的,由北向南倾斜的平原地形,自然条件良好,天赐良田,土地十分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该村的撤拉族以农业为主,兼有一定的畜牧业。共有耕地8000亩,人均3亩,由于土地所有制度多年没有变更,但是人口在不断增加,所以在撤拉村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耕地。据调查,全村中只有2200 人拥有耕地,约1000人没有。
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较多,产量从多到少依次是:玉米0.0“7公顷,每公斤 8角;小麦400公斤,每公斤2元6角;黄豆250一300 公斤,每公斤2元5角,其中玉米和黄豆以高产和高质而享誉省内外,远销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葵、菜籽、甜菜等,其中甜菜亩产4吨,每吨200元。该村虽然80%以上的人家都有牛羊,几乎每家都有一头或几头牛,十几只羊,多的达150只羊,羊有百只以上和十几头牛的人家占l。%。只有十几户人家兼搞育肥,以农作物的秸杆为饲料,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与开发或含有科技要求的饲养相距还甚远。副业情况:一部分人靠买卖牲畜及皮子,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挣些钱来贴补家用,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00多人,可见撤拉村外出搞副业的人较少,大多仍以种植业为主。人均年收人1000元左右。其它行业相对落后,全村共有7个小型的面粉加工点,只有一个大型的面粉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