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文学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欣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 ”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在讨论争辩中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位学生对作品的感觉都是不同的。因此,刚开始欣赏教学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的作品作结论式的评价倾向,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多营造个性化的讨论氛围,着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情感看待大师的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作品,把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教师要当好组织者、主持人的角色,这时教师的问题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条理性,具体、生动。为此教师可以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对凡·高的《星月夜》的欣赏讨论争辩活动,即“描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基于此,笔者要求学生带着“你对《星月夜》第一印象是怎么样的”“作品表现了什么”“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等问题,在《命运》音乐声中观察这幅画,发现画作中独特的、不可思议的地方,并用笔记下来,为下面的讨论做准备。各个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讨论时交流各自的看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补充解说,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知识。笔者最后要求学生再一次欣赏画,开展评论,对作品的优点、表现方法、线条、色彩,甚至所认为的不足做出评价。
二、在情境创设中走近审美对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高雅的艺术作品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它让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觉得生疏;韵味深刻的艺术作品难以让学生有共鸣。这时,我们需要一个载体,在艺术作品和小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它就是有趣的活动情境。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展开美术欣赏课堂活动教学,引导学生以感性的方式,与欣赏对象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使学生走近审美对象,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如,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并投影展示四幅作品,提示学生在轻松的音乐背景中静静地欣赏与分享美术作品的魅力。教师适时提问:看了这些作品你们有什么感觉?
谁能找一找,哪些是大师的作品,哪些是小朋友的作品?哪位同学能说说理由?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最终才找出大师的作品,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这两幅画的作者是毕加索。这时学生也有想法了,他们积极地通过校园网提供的资料以及自己课前所了解的资料,对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深入地了解他们以前难以理解的抽象绘画,由此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这归结于教师对导入这节课的活动情境的设置。
三、在想象中主动理解创造审美形象“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在对艺术的欣赏中也同样如此。如康奈斯基着名画作《若干个圆》,有人认为画中的圆是水泡,有人认为那是星球。艺术作品的内容在欣赏者的想象之下容易发生改变,究其原因是,任何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总会留下许多“空间”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而艺术作品的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使欣赏者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再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四、在实践创作中深化创造审美形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使学生立体化、全方位地揣摩、体验作品,与作品对话。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眼、脑的运用,认为欣赏课就是看和说,于是在欣赏课中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也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作品内容的肤浅层面上。因此,学生只有动手参与实践过程,在动手过程中欣赏作品,体验作品的完成过程,了解其所运用的方法,才能逐步领会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功的欣赏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走近作品,与作品对话,需要对所欣赏的作品进行再创造。因此,小学艺术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欣赏教学模式,让美术欣赏教学能更鲜活地根植于学生的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