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论文模板 > 文学论文 > 正文

隐性课程对新疆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用户投稿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4/06/12

网学网文学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 隐性课程对新疆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 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摘要

  隐性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诱因,特别是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隐性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社会稳定是保障各项事务正常开展的前提,民族团结则是基础。因此,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高校隐性课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一) 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性课程即“潜在的课程”,即非正式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 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 中。

  (二) 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

  1、物质层面。物质层面重点关注的是学校的物质载体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和设备。建筑更加广泛地概括了建筑的造型、内涵、色调以及风格等,不同的建筑物根据其使用性能赋予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意义。
  2、组织制度层面。学校的组织形态以及制度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体指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发展理念等。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缘由。规章制度中除了国家一致性要求的内容之外,其体现的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虽然有时制度会跟随时代变迁有所改变,但是其中的精髓会长久保存,这对学生潜在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3、文化建设层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整合社会成员、导向人们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以及传续人类优秀文明的作用。在隐性课程中主要强调精神文化的效用,主要是指校风、校训等能体现学校内涵和意旨的内容。
  4、行为方式层面。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主要分为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活动两个维度。活动文化综合体现了与教育活动同时存在的学校成员的理想追求、行为方式、活动载体与活动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学校成员的发展方式,因为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此。

  二、 新疆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一) 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新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新疆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助推器,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条件。高校是集中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培育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源泉。大学生接受能力、可塑性强,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民族团结教育将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而且有利于营造团结的社会氛围,从而产生群体效应,推进整个社会的民族团结进程。

  (二) 民族团结教育是建构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高校是新疆党和政府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孕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在高校中,各民族的学生在这里聚集,共同生活、学习,彼此理解 (包括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就成了不同群体正常交流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扩宽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渠道,增强了各族学生之间的信任、理解程度,有利于校园内和谐、团结风气的形成。

  (三) 民族团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人,如今的教育体系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好坏的唯一评价指标,而是将关注点扩大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层面上。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环境下,民族团结观念的形成,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三个离不开”的深层含义,强化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就必须积极开展以各种形式为载体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三、 隐性课程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

  (一) 校园建筑、景观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建筑文化,如果单指建筑物的物质成分 (钢筋、水泥等),那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属于物质文明之列。此外还有另一面,即学校建筑物所体现的习气,透过学校建筑所能“看”到的精神 (观念、理念之类)。校园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新疆高校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象征着民族融合的建筑、景观,其中采用最多的呈现方式为雕塑。有只供观赏的雕塑,也有与座椅相结合的实用性塑像。大多数雕塑以民汉同学相互学习、帮助等题材为主题,这些与学校环境融合、相得益彰,将民族团结教育依托在物质载体之上,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组织制度保障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

  1、组织的构成。在新疆高等学校中,学校的领导组织构成也呈现出一定的民族团结意蕴。研究者选取新疆七个高等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北疆五所,南疆两所),选取的高等学校均为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域。在高校高层领导班子当中,少数民族领导占有一定的比例。北疆的五所高校中少数民族领导占有比重分别为:4/13、3/12、2/11、2/9、3/9,南疆两所高校中少数民族领导所占比例为:1/8、3/8。深入观察发现,大多数高校的领导结构都为少数民族领导和汉族领导搭配设置。
  如果学校党委书记、副校长为汉族同志,那么党委副书记、校长多为维吾尔族同志。这种模式不仅是政治稳定上的需要,更是加强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沟通协作、促进学校本身和谐、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的组织形式,不仅促使学校发展过程中关注不同民族群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高校整体运行中的团结氛围的营造。除了高层领导组织结构中的民族大融合外,在高校基层教师队伍当中,也照顾到了民族之间的差异。
  2、规章制度的体现。学校的规章制度可分为针对教职工制定的规章制度和针对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两种。在新疆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各民族学生混住的制度对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着直接作用。这样克服了学生上课才交流的弊端,促使民族融合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将团结意识内化其中。充分发挥这些规章制度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科学及顺利。

  (三) 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隐性课程是在显性课程中所呈现的意识形态信息和潜意识信息,以及空无课程的副产品。教学是实现高校职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塑造学生品行的主要阵地。
  1、课堂教学集中传授民族团结概念。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也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在新疆某所高校中,荣获的国家精品课程包括新疆民俗文化概论与新疆地方史、维吾尔古典文学史、基础维吾尔语、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等。有效的沟通和融合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可以有效避免不同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摩擦和冲突。在这些精品课程中,有些授课教师是维吾尔族,他们对于民族团结的意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2、实践教学促进民族团结意识的增强。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新疆某高等师范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学校与南疆部分中小学形成了有机联合,将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安排在南疆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支教活动。南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区域,以教师的身份在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中任教,这不但增强了与少数民族接触的机会,而且以教师的角色榜样践行着民族团结,促进团结意识的增强。

  (四) 校园文化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1、校风及其载体展现民族团结风气。校旗、校徽、校歌、校训、校园网站等,这些虽然是有形的,但是其隐性作用更大。学校的校训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所探究的新疆高校中,有四所高校的校训都明确提出“团结”。学校的网站也是对外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之一。在新疆高校的网站主页上,学校名称标识旁都有相应的维吾尔文字,而且也有“爱国爱疆”“团结进步”等标语,甚至贴出民族团结的照片。这一系列举措明确展示着民族团结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校歌也是传承学校文化的形式之一,寓意深长的校歌能使师生与学校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疆部分高校中“热爱中国,热爱新疆”等类似强调民族团结的词语屡见不鲜,使得民族团结教育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强化。
  2、校园活动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校园活动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学校教育的隐性手段。在新疆高校常设的活动中,民族团结教育月也被校领导以及广大师生所认可。团结签名活动、普通话演讲比赛、民汉学生联谊等形式,多种多样的以自我教育为主的主体活动都积极地开展着.除了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校园活动以外,学生个人的自发行为也推动着民族团结教育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李伟胜.学校环境文化的主动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4).
  [3]史根林.学校制度文化的现时缺失与建设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
  [4]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赵旭英,胡刚.新时期西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8).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原创论文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20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 常年法律顾问:王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