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网学网文学论文为您提供 浅谈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参考,解决您在 浅谈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学习中工作中的难题,参考学习。
关于少数民族的论文,少数民族民居论文,毕业论文,论文范文
浅谈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下面是网学为大家提供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论文范文,仅供参考, 如需少数民族论文,民居论文,毕业论文,请与我们的客服联系或者直接拨打我公司的电话:021-58510201 网学,期待你的光临
【摘 要】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作用有利有弊,既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繁荣,同时也给当地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本文从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总结了旅游给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变迁所施加的影响,并应用有关学者的理论提出对策。
【关键词】旅游 少数民族社会文化 影响 “前台、帷幕、后台”
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外界游客提供了接触、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而且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该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利益好处的时候,少数民族研究论文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对旅游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极大干扰,会人为的改变本地区文化的自然变迁进程,出现文化上的断层等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影响并提出有效地措施。
一、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1.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它是文化赖以产生、存在、交流、传递的媒体,也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储藏仓库。因此,一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构成、语言特征,自然可以看成该民族的文化景观之一。但语言又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变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而这些游客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旅游地往往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自豪感,相比之下当地居民所说的民族语言则成了一种落后的标志。再加上在交流过程中的障碍使少数地区的居民有一种自卑感。主、客观的双重作用驱使本地人寻求一种共同语来实现与各地游客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旅游开发强化和提升了普通话和英语的地位,改变了普通话和英语(毕业论文)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使之逐渐与民族语言等量齐观成为当地广泛使用的大众交流媒介。旅游开发虽对促进语言的统一大有贡献,但却不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舶来品过多,会冲淡本土语言的纯洁性和严密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实际上是正在“扼杀”文化、“消灭”文化。
2.对服饰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使本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的接触日益频繁,尽管说旅游活动中的文化扩散是双向的,但实际上旅游者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本地居民由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接触旅游者是连续不断的,结果旅游者给目的地带来的影响比他们受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可能性要大的多。特别是服饰方面,本地居民在交往过程中目睹了旅游者服饰的时尚和便利,因此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便纷纷效仿,少数民族论文研究穿起了牛仔裤和体恤衫,而放弃了传统精美的、有文化内涵的、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例如在丽江古城里,原来满街的妇女天天都身着“披星戴月”的民族服装,可如今除了老太婆以外,已经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再穿民族服装了。这虽然提高了少数民族(论文范文)人民的审美观念,使其生活中注入更多的时代气息,但这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是很不利的,若干年以后本地的民族服饰将会不复存在,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也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对经济意识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经济意识,使他们知道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地的资源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以便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为旅游者的旅游也提供了便利。这不仅使他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这些对本地的旅游发展也是很有益的。但是有些本地居民的经济意识有些过度了,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甚至勒索的现象,这不仅使游客对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产生误解,进而产生失望情绪不会再来重游,而且对本地的旅游宣传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4.对民族风情的影响。
旅游的开发使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得以挖掘,并使它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喜爱,同时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这都有利于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的传承和发展。但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尤其是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和文化旅游,把民俗商品化,破坏了地方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真实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本真实的民族形象被包装了,其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被曲解。
5.对传统工艺的影响。
旅游的开发使少数民族的许多快要遗失的传统手工工艺品得以复兴和传播,而且游客对当地工艺品的浓烈兴趣大大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是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旅游者而产生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显得不伦不类, 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也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一些原来富有宗教和礼仪意义的工艺品变成了纯粹的商品,这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由于旅游的综合性及涉及的广泛性,要说尽它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不大可能,以上只是笔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应对措施
面对旅游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政府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错施,对社会的某些消极影响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效果并不理想。国内的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模式,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倡引入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即将整个社区作为一种开放的博物馆,对社区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以各种方式记载、保护和传播社区的文化精华并推动社区向前发展提出建立文化保护区的模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提出赋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知识产权”的法律手段来实现对其的保护。笔者比较了以上几位学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比较赞成杨振之提出的“前台、帷幕、后台”的保护新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而且也不会限制民族地区旅游的开发,并且还可以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图一 “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图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采用的是同一社区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前台民族文化以“舞台化”的形式集中展现,旅游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了解和感受目的地的民族文化,对游客没有限制;在帷幕区民族文化从“舞台化”向真实性过度,旅游者的数量是受到限制的;在后台区民族文化是以真实形式显现的,只有那些想真正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旅游者才能进入。采用这种管理方式政府管理者可以通过前台的“收入”来补偿后台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代价,对前台收入进行统一的调剂和分配,促使利益再分配。这种利益再分配方式,使后台的经济得以发展,后台居民得以富裕,但又保留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样会促使后台居民的文化“自醒”,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 有意识地保护好自身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周振鹏.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95.
[2]张波.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2).
[3]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 J].旅游学刊. 2000(5).
[4]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 2006(2). 321 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