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中风的防治,希望对需要中风的防治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5页4989字)
说明:中风病又名卒中、真中风、类中风、偏枯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中风患者在发病之前多有先兆表现,俗称“小中风”,相当于西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是与中风病有着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因此,对于中风病来说,如何预防其发病及复发,即如何做好中风病的一、二级预防已成为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1、中风病因病机
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曾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唐宋以后,特别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平素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失调。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凡相当于西医脑血管的中风,皆由内因所致,风、火、虚、痰、瘀等因素引起肝风内动,血气紊乱,上逆不下,菀于髓海导致血溢脑脉之外,或瘀阻脑络而发病。风、火、痰、虚是引起肝风内动的关键所在,血瘀髓海是中风病机的主要环节。老年中风,发病与体质因素有关,瘦人中风以中脏腑为多,因瘦人阴虚火旺,特别是人过50岁以后,肝肾阴亏、虚火炎上、阳元风动、血随气逆,蒙敝清窍,横穿经络,卒倒无知,即为中脏腑,这种现象多为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胖人中风以中经络为多,因胖人多痰湿气虚,气虚运血无力,痰湿阻滞经络皆可致血流缓慢,脑络瘀阻,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这种现象多为现代医学中的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肾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三者相关并存,研究证明,脑梗塞病理改变主要是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加之高血脂、高黏血症,故易形成血栓、堵塞脉道,发为中风。
目录:1、中风病因病机
2、中风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
3、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4、小结
作者点评:综上所述,中风的发病与复发,大多学者认为其病理因素在于瘀、痰、内风及正气不足。因此,中风的一、二级预防则应以活血、化痰、平肝熄风、健脾补肾为主。综观以上文献报道,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预防中风,中医药的疗效都是比较确切的,其总有效率都在85%以上,说明中医药在预防中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
问题: (1)研究设计需要更加规范、严谨。综合文献报道,中医药预防中风的临床设计存在着一些不足。许多研究是描述性研究,随机方法不明确,没有设立对照组,没有明确盲法,诊断及疗效标准参考不统一。因此,设计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案是必要的,这样可使中医药预防中风的临床研究有较强的可重复性,从而使疗效更加确切,更加有说服力。(2)中医药预防中风病的临床研究,其最有说服力的疗效评价指标应该是中风病的发病率或复发率,而现有的中医药对中风病预防的研究则多是以中风发病或复发前某些症状或辅助检查微观指标的改善为疗效评价指标,这样不免会降低中医药预防中风病的可信度。因此,在以后的中风预防研究中,应尽量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以中风的发病率或复发率来研究中医药对于中风病的预防作用,从而提高中医药预防中风病的可信度。(3)预防中风的中医治法很多,尽管在这些治法中大多都用活血化瘀法,但单用活血化瘀者少,大多均配合其他治法,如化痰、熄风、益气、补肾、清热、滋阴等,这就提示我们:预防中风应立足于辨证施治,开展多途径、全方位的研究,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4)建立在相同治疗原则基础上的中药或组方常常是对不同的分型患者均有治疗作用,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无从体现,而目前的辨证分型也缺乏规范性、客观性,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便于临床和科研。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规律也有待于讲一步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