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论文源代码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教师培训项目的个案研究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教师培训项目的个案研究,希望对需要“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教师培训项目的个案研究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77页50182字) 
说明:

摘 要:为了解决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有教育思想没有技术”或“有技术没有教育思想”技术与教育思想“两层皮”的问题,北京市在“十五”继续教育期间分学科开设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主要目标是为部分有信息技术优势的中小学学科教师提供一种提高性培训,以使信息技术能更好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为教育教学服务,作者以培训者的身份加入到该项目地理学科的培训中。
本文选择项目中的地理学科培训作为研究的典型个案,参照个案研究方法,并辅以课堂观察方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等,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作者认为,北京市“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项目培训较大程度提升了参训学员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知能,培训中部分内容、组织形式对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有借鉴意义,但也存在理论和实践分开培训、技术概念不清、缺乏对小组活动的指导等许多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培训模式,作者将原来项目中的四阶段模式做了修改,即将原来“理论学习—技术学习—实践探索—评价提高”四阶段模式修改为“学习体验—实践探索—反思评价—提高创新”新四阶段模式,并提出项目培训中要以教师同侪互助小组的形式组成学习共同体,更好地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还认为,通过项目培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深化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有重要意义。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师生互动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作者所研究的三个个案研究对象的教学案例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生学习,表明三位研究对象都正确树立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键字:个案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技术培训

Abstract :On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IT in classroom teaching on part of school teachers in Beijing is that application of IT doesn’t serve the nee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well. It is common to see that use of IT prevents the lesson goals from being attained. In order to tackle this problem, Beijing Committee of Education provided a program of Integration of IT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for Beij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integrate IT skills into a widely accepted educ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so that the teacher trainees will be able use IT in their classroom right under the guideline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My dissertation results from the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of the program among school teacher trainee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study, case study and observation, I studied several cases of geography teachers from middle school. My studies shows that the program of Integration of IT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lassroom did help teacher trainees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skills in IT-equipped classroom, especially in IT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in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some setbacks became more visible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program, such as separation of theory instruction from its practice, weak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adequate guidance of group work. For the sake of optimal outcome of the training, I changed in training procedure from ‘theory study, skill learning, practice and assessment’ to ‘study through experience, discovering through practice, assessment through feedback and improvement through creation’. In process of training, I made special effort to help trainees form learning group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assistance in learning, which proved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furthe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ers.
The findings from my studies also support the widely held idea that the program has produced significant effect on bettering the application of IT in classroom teaching. Take geography teaching, it has made favorable changes in presentation of lesson material, instruction and mor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among students themselves. In my three cases, IT application and its skills are used as a major support to independent and discovering learning, which shows that those teacher trainees are building up the new concept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students centered instruction.
At the end, I pointed out the setbacks of the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of improvement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ase stud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raining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第一部分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它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38 ],基本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许多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教育改革的催化剂。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这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目录:

摘 要I
ABSTRACTII
第一部分 引言1
一、研究背景1
二、课题来源及意义2
1 课题来源2
2 研究意义2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4
一.教师专业发展4
1.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4
2.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5
3.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6
二.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8
三.基于信息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研究12
四.北京市“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项目”培训14
第三部分 研究设计18
一.研究方法18
1.个案研究法18
2.课堂观察方法19
3.访谈法19
4.文献调研法20
二.研究方案20
1.研究流程20
2.研究对象的选择21
3.研究数据的收集21
4.数据分析与处理22
5.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25
三.研究的信度和效度26
1.研究的信度与效度26
2.研究的推广度26
第四部分 研究数据分析28
一.参加培训项目全体教师的情况分析28
1.参加培训前的数据28
2.参加培训后的数据30
二.与研究对象的访谈和质性分析31
1.研究对象1的访谈记录与分析(丰台实验学校 赵老师)31
2.研究对象2的访谈记录与分析(北京十二中分校 王老师)34
3.研究对象3的访谈记录与分析(右安门外国语学校 王老师)37
三.研究对象的课堂教学录象数据分析40
1.研究对象1的教学案例分析(丰台实验学校 赵老师)40
2.研究对象2的教学案例分析(北京十二中分校 王老师)43
3.研究对象3的教学案例分析(右安门外国语学校 王老师)48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52
一.本文研究结论52
二.对现有培训模式的改进54
三.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55
主要参考文献56
致 谢59
附录1 对研究对象的访谈提纲60
附录2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项目前期调查问卷61
附录3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项目调查反馈问卷64
参考文献:
[53].教育部师范司(200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4].钟启泉(2001).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第12期,12-16.
[55].叶澜等著(200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6].张俐蓉(2001).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实践 .《全球教育展望》,第7期,12-16.
[57].Mandinach, E. and Cline H (1992).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urriculum innovation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AREA.
[58].顾小清(2003).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中国电化教育》,第8期,17-19.
[59].王陆(2003).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GCCCE2003大会特邀报告.
[60].王陆(2005).如何用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能力(PPT讲稿).
http://www.zjz.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6
[61].王陆(2004).大学与中小学重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http://cmet.cnu.edu.cn/pdtweb/index.html
[62].In Teachers and Technology: Making the Connection OTA .1995.
[63].Peggy A.Ertmer(2001). VisionQuest: Teacher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Conferenc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l for Scaffolding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ol,2001 Issue. I,935-940.
[64].顾小清(2004).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博士论文.
[65].周卫勇(2004).《点击高中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6].倪洪祥、周军(2004). 地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和原则.《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7-8期,104-105.
[67].李树民、皇甫文炯(2004). 对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评价.《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第1-2期,106-107.
[68].清华同方电子期刊:中学地理(2002).第三届全国信息技术地理教育应用研讨会纪要[J],第2期.
[69].陈瑶著(2002) .《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0].蒋鸣和.课堂教学研究的录像分析方法.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网站
http://www.elab.org.cn/worldwide/assessment/assessment_03.htm#2c
[71].郭春彦著(200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2].陈向明著(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3].Glenn Gordon Smith, David Ferguson, Mieke Garis(2001-2002)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 Vol 30(4), 337-364.
[74].Maarten Delaat & Viclally(2003) . Complexity, theory and praxis: Research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utoring processes in a 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 . Instructional Science 31: 7–39.
[75].傅德荣,章慧敏著(2001). 《教育信息处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6].王陆 张敏霞(2003). 用S-T 法支持教师案例研习与反思的探索.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信息化》, 第2 卷第2 期(总第5 期).
[77].顾小清 王炜(2004). 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中国电化教育》, 第7期,18-21.
[78].陈向明著(2002).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9].威廉.维尔斯曼(美国)著(199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0].朱德全、宋乃庆、彭智勇著(2001).《基础教育实验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81].GERALD KNEZEK & RHONDA CHRISTENSEN(2002).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7》:4,369-376.
[82].张来春译(2002).发挥互联网之学习效力,教师尚需职业发展.《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第五期.
[83].威廉.维尔斯曼(美)著,袁振国主译(1997).《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4].杨丽波,梁宏宝,高晓红,赵玲(2006). 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研究教师教育信息化. 《教育探索》,第4期,123-124.
[85].刘美凤(2006). 教育技术的定位:中国学者的观点 《中国电化教育》,第2期,24-28.
[86].王陆(2006).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将跨越式前进.《信息技术教育》,第1期,9-10.
[8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2005).《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8].顾泠沅(2005).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顾泠沅教授就全国校本教研项目答记者问.校本研修网:http://xbyx.cersp.com/xxzy/wzxd/200604/51.html.
[89].王陆(2005). 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国电化教育》,第3期,9-13.
[90].南国农著(2004).《信息化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1].林培英著(1995).《计算机辅助地理学习》.北京:测绘出版社..
[92].胡良民,秦奋著(2001).《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理论实践》.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93].林培英,朱剑刚著(2001).《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94].毕超,张素娟著(1996).《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5].段玉山著(2003).《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6].裴新生,殷培红,孟胜修著(2002).《地理教育中的思维.实践.创新》.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97].罗琴(2002).现代地理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湖南第一师范学报》,第二期,77-79.
[98].鲍振葵(2004).网络环境下的任务式协作学习的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第3期,35-36.
[99].惠洲鸿,杨蒙(1999).浅谈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几点认识上的误区.《电化教育研究》,第5期,75-76.
[100].刘巍(2004).浅谈中学地理多媒体课件教学现状问题及改革.《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446-448.
[101].毕超(1995).英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比较教育研究》,第2期,54-55.
[102].肖军(2000).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23 No. 6,40-44
[103].Mark Newman  PEPBL: Methodology working paper 6: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 http://www.hebes.mdx.ac.uk/teaching/Research/PEPBL/methpap6.pdf
[104].李芳乐,杨浩著(2005).《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方法与案例》.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点评:
一.本文研究结论
1、北京市“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项目培训较大程度提升了参训学员的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知能,培训中部分内容、组织形式对于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有借鉴意义。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可以得出该项目无论从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效果来看,都得到了大部分培训教师的认可,促进了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作者认为三位研究对象的专业能力提升较为明显,且他们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技术观发生了较大转变,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培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北京市“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项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培训中“只有技术没有思想”或者“只有思想没有技术”的“两张皮”现象,采取双导师授课也是目前解决学科整合培训师资问题的办法之一,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学科专家不懂技术,而懂技术的培训者在很多情况下又缺乏对所有学科的了解,通过学科导师与技术导师共同备课、上课,既能解决整合中碰到的学科问题,也能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在“理论学习—技术学习—实践探索—评价提高”四阶段培训模式中的组织形式来看,80课时用于面授,70课时用于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这两种学习是互为前提、有机结合的,单纯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功效往往会受到限制,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的自主—协作式学习,这既符合学员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又能弥补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各取所需。
第三,以教学设计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的培训方式,提高了培训效率和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后,学员通过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研修手册来验收研修成果,优秀的研修成果成为下一次培训的教学资源。
2、通过培训,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
通过对三位研究对象,即三位地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析,不难看出教师通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地理学习方式,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师生互动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三个教学案例都把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生学习,帮助教师正确树立了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培训对深化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有重要意义。
3、该项目培训仍有许多明显不足,有待改进。
首先,无论是培训者还是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从研究中作者发现,培训的设计者和培训者,以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非常片面。培训的方案中提出的“技术学习”,都是针对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的学习。而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38]。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33]。在目前教师培训中,往往都会片面地认为“技术”都是有形的物化形态的,而教师往往也只是关注物化形态的技术。培训者由于自己对技术的片面理解,在很多情况下也会给参训教师以误导,由此势必造成教师虽然学会了某种软件或硬件的使用方法,但不会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的尴尬局面。
其次,培训中把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分开进行培训是不可取的。培训方案中,设计者将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分开。理论培训往往以专家讲座和自学的形式为主,这样做不仅不利于教师对理论的理解,不利于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很可能会加深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从调查反馈的结果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并没有认为从本项目的培训中得到教学理念的提升。我们认为,某种程度上这与培训的设计有很大关系。应该将理论融于培训中的各个活动中。比如说,让参训教师在活动中学会问题设计,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去自主探究等等,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等还需要在培训的设计与课程建设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培训中没有重视培养中小学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学习的能力培养,导致无法组成学习共同体或很难发挥教师共同体的功效。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32]。从培训中和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学会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方法。本项目培训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任务(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把自己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同时,要求教师要学会与别人合作,互相帮助。作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不同学校的教师参加每周集中面授、交流。每次交流一般在2小时左右。每月集会为教师提供了共享的机会,他们可以讨论在培训中的体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平时时间可以参加在线讨论,向指导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可以通过QQ、E-mail、BBS和指导教师联系。
但实际情况与设想有很大差距,教师们还没有在共同体中学习的习惯,虽然培训中,培训者给教师们提供了构成学习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条件,但实施过程中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共同体中教师们为完成自己的任务“各自为战”,在QQ、BBS上讨论的话题很少人参与,参与者也是只言片语,没有深度交谈。更有甚者,有个别教师把交流时间作为聊天娱乐时间。评价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的重要环节,但教师在评价中很难去客观地评价他人,往往是碍于情面,表扬的多,自己的真实想法却避而不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不一致也是导致学习共同体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有一部分教师的关注点是在如何学好技术,有一部分教师则把完成作业,拿到继续教育学分作为目标,势必造成学习共同体有形式无实质。
  • 上一篇资讯: 初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下一篇资讯: 理解“干练型”中学英语新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个案研究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