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论文源代码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台州市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台州市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希望对需要台州市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85页62665字) 
说明: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差距其实也是师资水平的差距,影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城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在追求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今天,教师流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当前的中小学教师流动越来越背离公平的价值取向。当一部分人在享受教师流动带来的好处时,另一部分人在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的孩子。
尽快缩小城乡中小学之间的差距,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当前,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师全面流动和师资的均衡发展难度极大,但在一定的地区如市县域范围内教师的全员流动和城乡学校师资的相对均衡还是有可能的。
本研究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台州市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为背景,着重分析影响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因素-----师资问题,农村中小学的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镇、城区学校,造成了教师资源在城乡学校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状况。
区域内城乡教师流动现状如何?流动中有何特点?影响教师流动的要素有哪些?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当前台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特点呈无序、单向、不合理的态势,影响教师流动的要素有区域经济、区域位置、学校类型、教师个体特征、政策导向等;不合理单向无序流动造成了教育管理及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如加剧城乡学校之间师资水平差异、造成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等,分析城乡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不乏社会因素、教育内部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
针对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现状和特点,本研究认为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十分必要和迫切,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内有着许多建立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有利因素和基础条件,但在实践层面有着来自人事管理体制的障碍、政府和政策层面的障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障碍、城区学校既得利益教师群体的障碍。
结合当前区域内城乡教师流动和教师管理工作的实际,本研究提出了教师流动的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实践模式,分析了选择教师流动模式必须坚持的原则,从实践操作层面提出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保障措施和操作程序。

关键词:区域,教师,流动,对策

RESEACH ON THE TEACHER-FLOW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OF TAIZHOU

ABSTRACT:Education is a major project that is of vital and lasting importance in a country’s instruction. And teacher is the first and primary resource in education. The gap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ity and country within a certain region is actual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teachers’ quality.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balanced growth in regional education is the imbalance of the teachers’ qualit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When the balanced growth and educational impartiality are much valued today, the teacher-flow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widely concerned focus, because the current teacher-flow turns aside further and further from the fair values orientation. When some people benefit from the matter of teacher-flow, some others, especially the children at a relatively disadvantage living in countryside, are paying for it.
It is the basic tactics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ity and country. By establishing regular flow system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school teachers in certain regions, we can reduce the teaching level disparity between them. Presently, it’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full-scale flow of teachers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m in a national-scope, but it has the possibility to realize it in certain regions like towns and counties, teachers can flow in whole staff and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ities and countryside schools will bring about relative equilibrium.
Taking society, economy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aizhou City (a city with comparatively flouring economy in Zhejiang) as background,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ore factor-----teacher resource question, which affects city and countryside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certain area. Large amount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backbone teacher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 rural area flows unfailingly into town and urban area school, which has brought about teacher resource disproportion deploying in city and countryside school and also has led to the polariz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education development.
How is the current flow of education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in certain areas? What characteristics come out in the flow? And what are the key elements influencing the flow? According to abundan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flow of teachers in Taizhou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in a tendency of disorder, single way and unreasonableness.
The key elements influencing the flow are regional economy,regional position ,school type,teachers‘personality,the policy direction,etc. This kind of flow causes a lot of trouble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it greatly deepens the gap of the teachers ’ qualit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schools, decrease rapidly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rural areas,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the unreasonable teacher-flow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we can find the social, inner-educ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Dealing with unreasonable situation of interflow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a certain region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this research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regular flow within a certain region. There are many favorable elements and basic factors in building regular teacher interflow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gions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obstacles in the level of practice from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government and policy,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schools, and the obstacle of vested interest of teachers’ group in the school of the city area.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fact of teachers’ exchange and flowing manageme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within a certain region,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ree practical teacher-flowing models—juni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analyses the must-obeyed principles in choosing teachers’ floating models, and poses security measures and practical procedure of constructing teachers’ regular floating system and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rom practical level.

KEY WORDS: region, teachers, flow, tactics

前 言
(一)研究背景
⒈现实的背景
20世纪末,中国完成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业----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截止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85%,“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541个(含其它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56个),11个省市已按要求实现“普九”。 到2005年底,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5%以上。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2890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机会不断增加 。至此,就整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开始由量的扩充转向质的提高阶段。

目录:
中文摘要IV
ABSTRACTVI
前 言1
(一)研究背景1
⒈现实的背景1
⒉教师流动的理论研究3
⒊教师流动的实践探索6
(二)研究的意义10
⒈为促进台州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10
⒉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10
⒊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层面的研究提供素材10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1
⒈主要内容11
⒉主要方法11
(四)本研究中几个关键词的界定12
⒈城乡区域12
⒉教师流动12
⒊教师的合理流动12
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13
一、台州市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现状、特点与影响要素13
(一)台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动基本现状13
⒈教师流动的基本形式13
⒉台州市近几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流动状态14
⒊问卷调查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15
(二)台州市中小学教师流动主要特点19
⒈教师流动呈无序、不合理状态19
⒉教师流动方向呈单向、上流性趋势19
⒊流动对象一般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20
⒋不同教师群体有着不同流动意愿20
⒌教师流动具有隐秘性的特点21
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隐性流失”和“隐性流动”的情况21
(三)影响中小学教师流动的主要要素分析22
⒈区域经济要素22
⒉地理区域要素22
⒊学校类型要素24
⒋教师个体要素25
⒌政策导向与管理体制要素25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带来的后果及原因分析26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带来的问题和后果26
⒈拉大了城乡学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26
⒉导致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急剧下降28
⒊农村地区许多教师难以安心从教29
⒋造成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源大量外流,严重影响农村学校的正常办学30
⒌教师的单向无序流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31
⒍引发家长、社会对农村教育的不满与严重关注32
⒎容易产生不正之风,败坏教育形象32
⒏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32
⒐教师流动过程容易产生人事纠纷事件33
(二)造成城乡中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的原因分析33
⒈社会原因34
⒉教育内部原因35
⒊个人原因37
三、构建区域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实践模式38
(一)教师流动实践模式的选择39
⒈初级模式(短期交流)39
⒉中级模式(定期一年左右,柔性流动)40
⒊高级模式(定期三至五年,刚性流动)40
(二)选择区域教师流动模式的基本原则41
⒈均衡发展原则41
⒉改革创新原则41
⒊循序渐进原则41
⒋系统协调原则41
⒌因地制宜原则42
(三)构建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有利因素和基础条件42
⒈相关理论研究为构建教师流动实践模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42
⒉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已经确立44
⒊促进城乡教师流动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45
⒋国内外城乡教师流动实践经验值得借鉴48
⒌实现区域内城乡教师流动有着较好的基础条件48
⒍台州市在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方面的实践经验50
(四)建立区域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主要障碍51
⒈来自人事管理体制的障碍51
⒉来自政府和政策层面的障碍52
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区学校的障碍52
⒋来自城区学校既得利益群体教师的障碍53
四、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保障措施和操作程序53
(一)主要保障措施53
⒈加强宏观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53
⒉加快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53
⒊建立有利于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政策导向,把教师从“单位人”变为“系统人”54
⒋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同工同酬”和农村地区教师的特殊补贴制度54
⒌改革住房管理制度,加快教师公寓建设56
⒍加快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教师聘任制56
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师从教环境57
⒏建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相结合的教师流动机制57
⒐建立促进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58
(二)实施区域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的操作程序59
⒈制定区域中小学教师全员流动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59
⒉做好调查摸底工作59
⒊做好宣传发动及有关政策的学习60
⒋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聘任及定期流动60
结 语61
参考文献62
附 录64
致 谢71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72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edu.cn/20011128/3012090.shtml
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edu.cn/20060705/3198593.shtml
管培俊.《教育部2006年第4次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z] http://202.205.177.12/edoas/website18/info18998.htm
姜勋.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学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东海为个案[D] .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孟令熙. 教师流动管理及其对策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5)
楼世洲,李士安.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的分析与思考[J] .师资培训研究,2005(3)
章立早.教师流动管理[J] .教书育人,2003(2)
李启咏.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师资流动制度[J],教学与管理,2002(6)
徐中伟.教师流动与师资优化组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1996(2)
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 .山东教育科研,2002⑻
王洪斌.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考[J] . 江西教育科研, 2001 ⑹
石德英,戴霞.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J].中国教师,2005⑾
张宝臣. 农村教师流失的思考[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⑹: 78
程凤春.对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 (2)
[15]于月萍.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3⑶)
[16]汪刘生. 农村城市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4/05)
[17]汪丞.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路[J].中国教师,2006⑵
[18]王晏.扶正教育的天平—对城乡教师流动问题的透视[N].台州商报,2006.11.8
[19]马光明.关注农村中小学师资的隐性流失[N].中国教师报,2006.9.27
[20]包朝阳,林学富,吕信渊等. 农村教育困境扫描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亮点回眸[N]. 台州日报, 2004.12.20
[21]王建红,王琦.女教师跳槽“两败俱伤” 如何妥善处理此类纠纷值得探讨[N].江南时报,2002.05.19
[22]闫威,夏振坤.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3(5)
[23]杨东平.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制度原因[Z]. 人民网,2003.1.6
[24]徐虹.新学年三大原因引发教师流动[Z].新华网,2005.9.14
[25]教育部.陈小娅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的讲话. http://www.bzedu.gov.cn/html/ywjy/0612118230099496.html
[26]张允公.韩国教师城乡互换制度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4.12.8
[27]朱胜国.教师“自由转会”的隐忧[Z].www.chinaeduction.net,2004-01-08
[28]杨志刚.大手牵小手 城乡教育齐步走—支教促我省基础教育更均衡[N].浙江教育报刊社,2003.2.19
[29]蔡志明,陈晓春.江苏省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赴苏北农村任教[N]. 新华日报,2006.05.29
[30]华中文,王琦. 毕业生赴苏北任教,免试读研等政策[N].江南时报, 2006.09.05
[31]彭新实.日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定期流动[J].外国教育研究,2000 (5)
[32]张伟.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我见[J].江西教育科研,2003 (10)
[33]王国强.均衡区域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J].江苏教育研究2004⑴
[34]华国荣.推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⑴
[35]刘惠林.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⑼
[36]毛伟宾.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理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3⑽
[37]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19)
[38]赵建春.南京多渠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报2004.11.15
[39]张生.“教育均衡化”辨析[J].江苏教育2004⑵
[40]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2004⑸
[41]郁琴芳.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4⑶
[42]彭新实.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J].中国教师2003⑹
[43]石英德.关注农村教师流动,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师2005⑾
[44]夏仕武.中小学教师流动的伦理学分析[J].中国教师2005⑾
[45]石邦宏.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J].中国教师2005⑾
[46]刘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文化解读[J].中国教师2005⑾
[47]许立新.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状况概览[J].中国教师2005⑾
[48] 台州统计局.台州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8)
[4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0]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 [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1]孙绵涛.教育政策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2]孙绵涛.教育人事管理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5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54]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5]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6]黄家泉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57]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8]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9]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0]土屋基规.现代日本教师的养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1](美) 费奥斯坦(Lynda fielstein),(美)费尔普斯(patricia phelps)著 ,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2]曲铁华.教师劳动价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3]傅道春,李彤.教师工作的动力与效能[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4]罗树华.教师发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65]臧乐源.教师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66]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67]蓝建.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基础[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68]钟启泉、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9]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0]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2]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3]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4]赵中建译.教育的使命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5]赵中建译.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7]〔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8]〔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一重大的权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80]王洪瑞,周易等.西部人口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作者点评:
要使同一区域内的城乡学校均衡发展,除了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外,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素质也应均衡,而这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关键又在于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合理、有序、定期的轮换流动,必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也必将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公平的实现。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既要保证城镇重点学校、窗口学校的示范导向作用,更要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基层学校生存与发展,保证所有城乡学校均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师资配备,营造良好的教师流动氛围,建立有效的流动政策,努力做到优秀师资不仅能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重点学校,更大程度上能从重点学校流向一般的农村地区学校。
在当前有关教师全员流动的法律与政策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区域内教师流动工作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努力创造各类条件,研究和选择合适的教师定期流动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在有条件的县域、镇域范围内,可进行教师全员流动的试点,建立起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实行区域内教师的全员流动。在试点基础上,可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教师全员流动制度,规范教师流动行为,并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教师流动问题的目的是促进城乡所有学校师资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但师资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师资均衡发展不是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镇等地区学校师资的发展,而是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区域内所有学校师资水平的发展,以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在对区域内城乡教师流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当前实现教师全员定期流动的诸多复杂的问题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本文力图在纷繁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中理出些头绪,并在对策措施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上一篇资讯: 教育管理个人知识及其应用——三位中学校长的个案研究
  • 下一篇资讯: 我国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