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论文源代码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教育论文 > 正文

真性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真性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希望对需要真性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81页69927字) 
说明:

摘要:本论文是教学实践的总结,结构上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逻辑上循着由浅入深的思路行进,内容上则是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同时它又是教学理论的阐释,这种理论阐释既包括教学实践前理论的初步成型,即真性作文概念的提出,又包括教学实践中理论的萃取,还包括教学实践后的理论反思。
真性作文即以真情作为核心,以率性作为表征,以真实的情感、细小的切入、实在的材料作为评价标准的一种作文。真性作文的“真”即“真情”之意,准确说是“真实的感情”,按海德格尔说的,就是 “真是作为某物而存在的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真就是存在的真。” 其核心是“情”,强调“真”的特性,之所以叫“真性作文”而不叫“情性作文”,意在突出在应试作文时代背景下“真”的现实意义;“性”取“性情”或“情性”之义。
真性作文教学以一个初中教学班为实施平台,进行了约三年系统性实践。这种实践的系统性表现为不仅把学生的作文纳入真性作文的轨道,而且课堂教学和课内外阅读都渗透了真性作文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者全方位、多角度的直接对接。
真性作文教学实践按照破冰、构建和提升三个阶段进行。破冰阶段以周记为核心,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瓦解学生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构建和形成一种以自我意识为内驱力、以真情表达为核心、以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为原则的作文理念。构建阶段的重心放在学生周记实现真性作文特征的转向,即周记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注重对现实客观事实的挖掘与提炼,不因纠缠于事实而迷失方向,所谓“洞明世事”是追求的目标;二是不容许记流水帐,力避就事论事的琐碎表达;三是竭力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以真善美作为标准去评判社会现象,正确引导个人的情绪抒发和情感表达,实现情感的升华和修养的提升。提升阶段,焦点放在艺术的表达上。提升学生周记的艺术表达,也就是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可观可感”的“陌生化”、海德格尔所说的“真”(无蔽状态)的“创建”、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具体就落实到词句、段落、篇章、结构甚至学生的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综合提升。
真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彻底打破了应试作文的话语霸权,为作文教学以一种常规的姿态自然生长创造了环境。作为一种实验,虽然它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却在与应试作文的对抗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就在于真性作文扎根于我们这个时代,它以宏观的视野,关注着风起云涌的时代潮流,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田,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包容着作为独生的这一独特的群体。

关键词:真性作文;理论;实践;反思

Abstract :The present paper on the one hand is a teaching practice summar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ssay i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logically, it follows the track from the shallow to the deep. The content is presented in individual c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esent paper is also an explanation of a teaching theory. It includ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before the theory, namely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akes shape initially, the extract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heory after teaching practice.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akes the core by the true feelings, and the appearance by frankness. It is assessed by real emotion, fine cut-in and true material.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refers the kind of compositions with true feelings in it. Accurately, “the real sentiment”, according to Heidegger. True things take the existence of truth. Its core is the “sentiment”, emphasizing the true characteristic. The reason why it is called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but not others is to highlight the background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nowadays in China.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a junior class for 3 years uninterrupted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systematic feature is presented by putting the students’ writing practice into the training of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 reading practice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room.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practice is performed in three stages: the ice-breaking stage, the construction stage and the progress stage. The ice-breaking stage is to break down the usually way of thinking which students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and to construct and develop a new idea of composition---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places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reversion to the true-feeling character in their week-report.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in the week-report are as follows. Firstly, students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abstracting of facts. Secondly, students must not record facts with thinking and feeling. Thirdly, students should try to find true, good and beautiful things in life and judge the social phenomenon by a standard which is true, good and beautiful, correctly guiding individuals to express positive feelings. The progress stage is focu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xpressio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xpression can also be understood as “expressing one’s feelings in a new way” (Shklovsky Viktor Borisovich) and “expressing the real sentiment” (Heidegger) and "the perception demonstration" (Hegel). In this stage we should improve students’ vocabulary, paragraphs, chapters, even their thinking mode and so on.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practice, has broken thoroughly the monopoly of the test-oriented composition theory, and thus has created the space for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As one kind of experiment, although it appears as an individual case, it shows its exuberant vitality in resistance to the practice of test-oriented composition teaching. The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eaching takes root in our time, and that it keeps an eye on the blustery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at moreover it deeply takes root in student''s heart, and that it gives a thoughtful consideration to our younger generation.

Key word: True-feeling composition; Theory; Practice; Reconsidering

绪 论
应试作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依然存在种种弊端,陷入“口诛笔伐”的境地。然而我们在批判应试作文的同时,又不自觉的为应试作文的生产推波助澜,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使作文改革举步维艰。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
一是受应试作文观念的束缚,缺乏整体观照。人们早已意识到应试作文的种种弊端,教育界也做出种种改革尝试,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发展到今天的话题作文,企图通过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改变应试作文的种种弊端,然而收效甚微。因为中学作文教学已经养成了为考试作文的习惯,作文教学本应是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系统,然而考试打破了这个常规系统,使作文教学变得功利而又短视,考试作文题型的变化最后演变成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晴雨表 ,应试作文的改革总也跳不出它自设的圈套。要想取得作文教学上的突破,必须遵行“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弱化应试的话语权,阻止应试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异化,让作文教学以一种常规的姿态自然生长。

目录:
内容摘要i
Abstractiii
绪 论1
第一章 真性作文概论3
一、真性作文概念及内涵3
二、真性作文概念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5
1.2.1 具有“真性”特质的文学传统5
1.2.2 真性作文的现实意义及其价值8
三、真性作文教学实施时间、实施对象10
第二章 真性作文教学具体操作12
一、破冰阶段(2003、9—2004、2)12
2.1.1 废除大作文,周记替代大作文13
2.1.2 废除作文评讲繁琐分析13
2.1.3 作文视野转向16
2.1.4 打破传统作文固有框架20
2.1.5 证伪高于证明20
二、构建阶段(2004、2—2004、7)22
2.2.1 建立“真、小、实”的作文评价标准23
2.2.2 区分言语和语言24
2.2.3 教师个性化讲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24
2.2.4 加强课外阅读与积累25
2.2.5 创办文学班刊27
2.2.6 倡导大语文教学观28
三、提升阶段(2004、9—2006、6)33
2.3.1 句子有形嫁接拾例略谈35
2.3.2 如何处理好作文开头的明暗关系38
2.3.3想象力思维拓展练习40
2.3.4真性作文与应试作文的矛盾协调44
第三章 真性作文教学反思47
一、真性作文搭建自我释放平台47
二、真性作文旺盛生命力47
三、个人化倾向、矫情、虚无50
四、对传统文化的淡漠51
第四章 真性作文教学成果54
一、文章发表统计一览表55
二、文章获奖统计一览表56
附录57
参考文献70
后记72
参考文献:
张白《对“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的再思考》,刊载于《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
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成复旺著《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邹其昌著《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陈望衡著《龙腾凤翥》,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Heidegger, Martin, "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Hofstadter, Alber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齐社祥、袁淑俊《李仲蒙情物交感说发微》,刊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5月第30卷。
胡仔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朱熹著《朱子语类》,黄士毅初编,黎靖德总成,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朱熹著《诗集传》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余虹著《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当代的精神处境》,黄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德】马克思•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德】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7] 廖凤林、车文博著《自我认知类型引导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刊载于《心理科学》2005年。
[18] 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19]【德】罗尔夫•泰德曼编《阿多诺全集》第17卷,休坎普•维格威公司1970出版。
[20] Max Weber,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vol.I,1963.
[21]【法】雅克•德里达著《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22]【法】德里达著《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 王先霈,胡亚敏著《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4] 王晓林著《重读波普尔•证伪之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 孙绍振著《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 孙绍振、钱理群《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刊载于《书屋》二〇〇五年第九期。
[27] 刘安海、孙文宪著《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 张冰著《陌生化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苏】什克洛夫斯基著《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0] 冯毓云著《艺术即陌生化》,刊载于《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31] Heidegger, Martin, "Holderlin and the Essence of Poetry," in Existence and Being. Intro., Brock, Werner. South Bend, Ind.: Regnery/Gateway, 1979.
[32] 钱理群著《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文教育改革》,刊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
[33] 臧清著《一条有待重访的语文教育之路》,刊载于《东方文化》2002年第4期。
[34] 王岳川著《中国“后学”与现代性处境》。
[35]【德】洪堡特著《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6]【德】海德格尔著《走向语言之途》德文版,1959年。
[37]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38] 曹卫东编选《霍克海默集•文明批判》,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9]【俄】孔金•孔金娜著《巴赫金传》,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40]【德】哈贝马斯著《认识与兴趣》,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
[41]【美】马丁•杰著《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胡湘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2]【英】玛格里特•博登著《皮亚杰》,杨赋斌译,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
[43]【美】大卫•库尔珀著《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4]【德】胡塞尔著《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5]【英】帕默尔著《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6] 钱理群著《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 马立诚著《关于王朔以及大众文化》。
[48] 张建伟著《陶渊明隐逸的独特性》选自《九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9]【瑞士】费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0] 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感》,刊载于《上饶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 上一篇资讯: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调查与分析
  • 下一篇资讯: 在日华人子女汉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同源中文学校名古屋分校为例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