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论文源代码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小班化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小学小班化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希望对需要小学小班化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52页43705字) 
说明:

摘 要: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师资力量充足,学生在校享有的物理空间增大,使小班教学具备了一定客观条件。通过实践观察与分析研究者发现小班额的班级教学并不能等同于小班化教学。班级规模缩小,学生人数减少,客观上给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本身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但其优势是潜在的,小班本身并不能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必须通过与教学其他因素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发展。由此研究者展开了以互动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重心的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与小班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研究分析总结了具有小班教学特点的人际互动主体的划分并由此而组合形成的人际互动的基本类型,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平等参与、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人际互动方式。从构成人际互动的四个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媒介、情境入手,提出促进师生合作性互动的基本策略。从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着眼,提出了外部空间环境创设、合作学习目标设计、合作学习成员角色分配、小组合作学习成绩评价、合作技能培养、合作效能分析等促进生生合作性互动的教学策略。同时初步构建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能够体现师生、生生合作性互动,师生、生生、个体、群体多向交流的小班化互动教学模式。
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使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在学校里、课堂上建立了和谐的生态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无心理障碍的多边互动,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合作研究的过程,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了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 小班化 互动教学 行动研究 有效学习

AN ACTION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TEACHING IN SMAII CLASSES OF ELEMENEARY SCHOOL

ABSTRACT :With lower birthrate, fewer pupils and more abundant educators recently, there are a lot of reasons for burning up the small classes. With fewer pupils in a small class, we can reset the time and space and benefit the teaching process, but the small class can’t benefit pupils directly. We need to affect pupils indirectly with interactive teaching.
This investigation adopted an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Based on teachers’ teaching trials, firstly the four essential element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small classes—— the subject, the object, the media and the context were discussed. Secondly, th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interactions among pupils were summed up, such as space arrangement, having pupils make group goals divide roles by themselves, and discuss about the efficiency of their group work, evaluation for cooperate study, and training of cooperative skill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a multi-interactive model of teaching was established in which interactions occurred among students, and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ingle student and learning groups as well as the whole class.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showed that such a multi-interactive teaching made harmonious environment in the class. It promoted not only students’ learning but also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chool.


KEY WORDS: small class interactiv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efficiency learning

一 绪 论

(一) 研究的缘起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当代社会正从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信息化社会转变,这一转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从“使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的保障型教育向“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发展型教育转变,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率先开展了以缩小班级规模为基点的小班化教学研究,并逐步形成研究热潮,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缩小班级规模的研究,给我们传递了新的改革信息,提供了有益启示;加之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师资力量充足,学生在校享有的物理空间增大,使小班教学具备了一定客观条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缩小班级规模的研究已经开始为政府有关部门所重视。上海是国内较早开始在小学阶段实施小班教学的城市,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研究并制定与小班教学配套的教育投入、师资配置、办学条件和教育管理等政策,并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性推广,计划通过3—5年时间,全市小学班额全部控制在30人以内。北京在部分地区的小学开展了小班教学尝试后,已经将这项改革提升到政策层面加以研究,正在努力将其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总之,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成为我国发达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切入点。
我所在的北京市宣武区从1998年9月起,区内小学中学生人数不足30人的班级不断增多,到2000年9月,一至三年级班额30人以下的共126个教学班,已占全区本年段总班数的39.3%。近些年虽然学校进行了一些合并,但随着生源的减少,小班的数量还基本保持以上水平。那么,班额的缩小是否直接带来了优质教育的产生呢?作为一个基层的科研管理人员使得我有机会走入多所冠以小班化教学之名的班级听课,看到的情形是:教室确实是宽敞了,桌椅的摆放也从原来秧田式变成了四人小组式,然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没有多大改变,教师的讲授仍充斥课堂,学生的讨论和自主活动少得可怜,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平等合作的互动,生生互动也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能够从班级规模的变化中真正受益。

目录:
一、绪论----------------------------------------------------------1
(一)研究的缘起--------------------------------1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2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 6
二、研究的设计思路与方法-----------------------7
(一)本项研究的整体设计------------------------8
(二)研究方法的说明----------------------------9
(三)本研究的实践操作过程---------------------10
三、小班化课堂人际互动的类型与方式------------11
(一)小班化教学中人际互动的基本类型-----------11
(二)小班化教学中合作性互动的主要方式---------13
四、促进小班化师生合作性互动的策略------------14
(一)师生合作性互动情境的基本特质-------------15
(二)教师自我角色的定位 ----------------------16
(三)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照---------------18
(四)对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有效调控-------------19
(五)师生多种沟通手段的科学运用---------------21
五、促进小班化生生合作性互动的策略------------22
(一)生生合作性互动外部空间环境的创设----------22
(二)合作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设计-----------------23
(三)岗位责任式的角色分配---------------------24
(四)全员贡献与小组奖励的成绩评价-------------25
(五)合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26
(六)专题研讨式的合作效能分析-----------------27
六、小班化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27
七、结语--------------------------------------30
参考文献---------------------------------------------------------33
附录---------------------------------------------------------------35
致谢---------------------------------------------------------------43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4
参考文献:
鲁洁. 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朱小蔓. 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谢维和. 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钱扑.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王坦. 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钟启泉. 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Thomas L. Good,Jere E. Brophy. 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姚纪纲. 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佐斌. 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文. 教育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
[15] 冯建军. 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 董洪亮.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7] 郑金洲. 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8] 戴维•伯姆. 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9] 彭钢,蔡守龙. 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0] 熊川武. 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1] 戚业国. 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2] 傅维利,王维荣. 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观的比较与评价[J]. 比较教育研究,2000,(6).
[23] 王升.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
[24] 石中英.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25] 陈佑清. 论教育活动的交往——对象性活动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
[26] 查有梁.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7] 叶子,庞丽娟. 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8] 和学新. 小班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评论,2002,(1).
[29] 程胜. 课堂交往的缺失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
[30] 孙启武. 教师互动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研究,2002,(9).
[31] 徐斌艳. 培养交往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3).
[32] 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33] 谷力. 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4] 霍力岩. 教师接受学生影响时的差别反映及主动调节[J].教育科学研究,2002,(5).
[35] 程晓樵. 教师期望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机会[J].教育评论,2002,(6).
[36] 左昌伦. 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3,(6).
[37] 丛立新. 课程改革实验与发展的平台——小班化教学必要性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
[38] 顾瑾玉. 小班教学与义务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4).
[39] 吴小鸥. 构建创新性学习的生态环境[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
[40] 高凌飚,赵宁宁,梁春芳. 课堂教学交往的观察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3,(6).
[41] 曹俊军. 从交往的视角看教育过程:要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42] 田汉族. 交往教学论的特征及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04,(2).
[43] 马益珍. 美国中小学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实施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2).
[44] 魏亚琴. 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2).
[45] 刘云生. “对话”:引发教育深层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46] 彭文秀. “失真”与“归真”: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互动[J].教育科学研究,2005,(6).
[47] 郭华. 教学认识的社会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0.
[48] 哈依霞. 幼儿园师生互动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1.
[49] 赵缦莉. 试析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困境[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

作者点评:
我对小班化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到今天只能说是暂告一段落。通过我和一线教师的合作研究,最初的一些研究构想基本实现,其中大部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已在实践中应用。研究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小班化互动教学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室环境学习化功能的实现和多维立体的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小班的课堂教学展现出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的特点。老师们普遍感到,在小班里师生、生生人际关系和谐,学生心情比较放松,更多的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个性特长,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高。课堂上,孩子们的声音多了,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多了,得到的鼓励和欣赏多了,使课堂呈现出生命活力,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二,小班化互动教学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小班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对时间、空间、教学设施、人力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占有,由此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责任感的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提升。在区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全区数学教学质量抽测中,两所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学生的成绩优秀率排在前两位;平均分在抽测学校总平均分之上;学生成绩的差异系数最低,未见有分化迹象,由此证明了在低中年级小班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在另一项对小班化教学实验学生的调查中,有62.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较强;79.4%的学生认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解决;有89.9%的表示自己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有94%的学生表示当看到同学在某方面比自己强时,内心的想法是“人各有所长,他人长处值得学习,我也有自己的长处”;有97.2%的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从而可以看出小班化教学对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塑造所具有的优势。
其三,小班化互动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实验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更新了教育观念,增长了知识,建构着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其次,教育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教学行为的转变,他们不断解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把知识带进课堂,同时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带进课堂,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教育教学水平以及研究能力也获得了很大提高,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和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比例大幅提高。
其四,小班化互动教学研究推进了学校特色发展的进程。无庸讳言,与国外的小班化教学相比有所不同,我国公立学校中小班教学是在生源自然减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学生就近入学、教师就业和教学资源不流失而出现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最初人们并不能把小班化教学与教育公平、优质教育等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不少学校领导逐步认识到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发展,小班化教学成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构建新型育人模式”要求的重要途径,它为普通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不能把小班化教学单纯地看作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是教师的事情,而应该放远眼光,抓住时机,以其为突破口,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目前已有学校开始着手进行学校范围内教育、教学、管理等适应小班化教学的整体改革的研究,以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当然由于研究者水平有限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本研究还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留待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比如:本研究比较缺乏定量研究的分析,虽然局部问题上曾做过一些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数据记录,但整体上看没有建立研究前后的量化数据分析;有些教学策略的研究还不够精细,学科特点及年段特点还不够突出;诸如适合小班化互动教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改革、师师协同教学问题的研究等一些好的构想并未系统实践。
进入新世纪,教育民主化的呼声更加强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不仅意味着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更隐含着学生享有获得平等的教育成功的权利。小班化教学为每一个学生增加了更多教育平等的机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当代优质教育、发达教育的一种象征与发展趋势,在小学阶段实施小班化教育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和实现形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前所述,小班化教学的产生在我国有着特殊的现实背景,因此,要使它走向良性运行的轨道则需要一个渐进的、持久的过程,小班化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探讨,以逐步形成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使其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 上一篇资讯: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以舟山市为例
  • 下一篇资讯: 试论英汉对比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