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论文搜索 原创论文 网学软件 学术大家 资料中心 会员中心 问题解答 原创论文 大学论文导航 设计下载 最新论文 下载排行 原创论文 论文源代码
返回网学首页
网学联系
最新论文 推荐专题 热门论文 素材专题
当前位置: 网学 > 网学资源大全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以舟山市为例

来源:http://myeducs.cn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13/09/05
【网学提醒】:本文主要为网上学习者提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以舟山市为例,希望对需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研究----以舟山市为例网友有所帮助,学习一下吧!

资料包括: 论文(72页41973字) 
说明:

摘要:教师资源配置中出现的城乡差距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中小学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论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差异的现状,分析现有缩小教师资源城乡差异相关举措的弊端,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新方案,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其可行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在现阶段,舟山市中小学教师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骨干教师分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即:城市学校的教师在上述三个指标的数据统计中,明显高于农村学校。
采用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到目前普遍采用的缩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的“支教”、“挂职”等现有措施存在明显弊端,即:在支教人员选拔与发展趋势上存在重“量”轻“质”和重“形”轻“实”现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存在“培养的短周期性”现象;在农村中、老年教师的心理上存在导致其“消极教学”现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存在“敷衍度日、低效低质”现象。
结合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提出教师不需要离开本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构想,即:短期策略采取农村教师通过网络融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进行非实时教学;长期策略采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直接对农村学生进行“实时课堂教学”。分析了方案实现的可行性,阐述了方案实施的有效机制保障。并以“实时课堂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教育公平

RESEARCH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gap of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is the current major obstacle that effects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nation. On the basis of searching into multiple domestic and foreign materials about teachers resources balanced allocation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study as well a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thesis, which contraposes to current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Zhoushan City, analyses disadvantage of current measures taken to shorten the discrepancy in teachers resourc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puts forward a new program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Through positivist research, this program proves its feasibilit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it can be resulted that: at present stage, there is a sharp discrepancy in academic structure,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and backbone teachers allocation among teachers from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of Zhoushan ci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above three indicators of statistical data about urban school teachers are noticeably higher than rural schools.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by interviewing on the spot, it was realized that existing widely used measures taken to reduce the rural-urban differences in the alloc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such as "supporting education", "on attachment" are obvious drawbacks, namely: in the selection of supporting education personnel 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re is also the phenomenon which values "quantity" more than ” quality”, or values” formality” more than “f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young teachers, there is a phenomena "foster in short cyclicity"; In rural areas, in older teachers were mentally to carry out "negative teaching"; in present education quality it is existing the phenomena of "perfunctory day, inefficient low ".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mbined with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proposes a overall conceive, which makes teacher have not to leave the school but also can mak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in urban and rural come true by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is: one of the short-term strategies is that rural teachers can integrate excellent teachers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instruction according to internet; the other is that city teachers carry out non-real-time instruction by the way of network courseware. The long-term strategy is adopting the way that urban teachers do “real-tim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rural students through the network. By analyzing the program’s implementing feasibility and elaborating the effective mechanisms guarantee for its implementation, a positivist analysis on the progra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s carrying out which takes “"real-time classroom instruction" for example.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teachers resources allocation,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equality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1.1 教育公平的大方向
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始终左右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为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功利价值,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还具有十分重要的非功利的价值,具有促进社会平等、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在存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教育由于能够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每个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的一种价值观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
诚然,教育公平是一种理想,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说已经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深入人心的,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客观原因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主观原因形成的,人为造成并加剧现实中的不公平,则需要从非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在实现深层次的教育公平时,教师资源配置的公平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资源配置所产生的不公平不但会阻碍教育的公平进程,而且会人为加剧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影响到人的培养和发展问题,不利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1概述1
1.1选题背景1
1.2国内外研究述评3
1.3研究假设及拟研究内容6
1.4研究方案及相关术语解释7
1.5本章小结11
2舟山市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失衡之现状12
2.1舟山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调查12
2.2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原因分析16
2.3缩小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距的现有举措18
2.4教师“支教”、“挂职”等现有措施的弊端分析20
2.5本章小结24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25
3.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构想25
3.2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28
3.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的有效机制保障36
3.4本章小结39
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的实证研究40
4.1实验区域选择40
4.2具体实施过程40
4.3实施结果及反馈45
4.4实证研究结论47
4.5本章小结48
5结论与展望49
5.1结论49
5.2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50
附录一: 舟山市教师流动(支教、挂职)调查表51
附录二: “实时课堂教学”课后远端学生调查表53
附录三: “实时课堂教学”教师访谈表54
参考文献55
致 谢58
作者在学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59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4.7
王克勤. 论城乡教育一体化[J], 普教研究, 1995年 01期
教育部. 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意见. http://gongxue.cn/landunfalv/Print.asp?ArticleID=9142
查尔斯.赫梅尔. 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3
张力. 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毕正宇. 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
2004 (4)
毕正宇. 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许海瀛. 地方教育资源管理[M]. 山西: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8
高正绪. 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J]. 教育探索, 2000(7)
杨银付. 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N]. 《中国教育报》,2005-12-5(7)
郁琴芳.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J] 中小学管理, 2003(8)
李振村, 梁伟国.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 http:// www.qz.fj.edu.cn
汪育华. 农村教育“城市化”—成都市武候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教育[J]. 四川教育, 2004 (4)
[15]秀城区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http://www.nanhu.gov.cn/include/
[16]article_display.jsp?articleid=250
[17]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萧探等译. 微观经济学(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18]杨春茂. 世纪之末的思考教师队伍建设热点透析[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19]Peter mortimore. The Road to improvement-Reflections School Effectiveness(M), Swets and Zeitinger Publishers, 1998
[20]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 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J]. 2003(9)
[21] 熊才平, 楼广赤. 多角度审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J]. 教育研究, 2004.(7)
[22]Holden D.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34
[23]王善迈. 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9)
[24]顾明远 . 教育大辞典第6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
[25]冯增俊. 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2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
[27]玛丽.杜里-伯拉, 汪凌译. 学校社会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8]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胡劲松译.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判断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9]柳海民. 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0]黄家泉. 教育区域化发展研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教育的影响(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6)
[31]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2]沈百福. 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 教育与经济,1994 .4
[33]谈松华. 我国教育发展的区性特征及其战略选择(J), 教育研究, 1993.2
[34]顾海晓.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研究(D),中国期刊数据库博硕士优秀论文,2003.4
[35]袁振国. 教师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阶段(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36]管培俊. 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4.2
[37]管培俊.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进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 2004.1
[38]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 2004.4
[39]赵昌木. 创建合作教师文化师徒教师教育模式的运作与实施(J).教师教育研究, 2004.4
[40]王彦力. 日本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2
[41]顾明远,孟繁华.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J).河南教育, 2004.10
[42]邓晖, 喻晓黎.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J). 湖南教育, 2001.22
[43]李慕堂. 区域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教育, 2004.04
[44]王世军 王金云.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 2004.7
[45]陈玉华, 慕彦瑾.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4.4
[46]刘晓燕. 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师, 2004.3
[47]陈言贵. 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现象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03.11
[48]章立早. 实行教师流动制度(J).教书育人, 2003.3
[49]徐中伟. 教师流动与师资优化组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6.2
[50]顾小清 祝智庭 庞艳霞. 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 2004.1
[51]余武. 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04.4
[52]余胜泉, 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53]袁振国. 教育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4]钟启泉, 王吉庆, 黄钢.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55]Stiles M J.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M]. The Learning Development Center , Staffordshire University ,UK,1997
[56]Walter Dick. Lou Carey. James O. Carey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M), Higher Education Press pearson Education ,2002(10)

作者点评:
本研究先从教育公平理论视角分析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重要性,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层面阐述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价值性,从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关注的环节剖析了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迫切性,从而确立以区域教师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然后结合国内外与教师资源配置相关的研究综述,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配置一体化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即在建立与完善有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实现城乡教师“教学意义上的流动”,从而缩小区域内的教师资源配置差别,实现均衡。并对研究方案和相关的术语进行了阐述。
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和资料统计等方法,对舟山市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出在配置城乡教师资源进程中,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骨干教师分布等方面因素扩大了新的城乡教育差距的结论。结合对农村教师的访谈详细剖析了造成舟山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关键原因,在充分肯定教师支教与挂职可有效促进教师良性流动的前提下,对当前城乡教师“支教”、“挂职”等现有措施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作了构想,并对方案实现的可行性作了详尽分析,针对目前信息技术环境现状提出了方案的短期策略和长远策略,即:短期策略采取农村教师通过网络融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和网络课件进行非实时教学;长期策略采取城市教师通过网络直接对农村学生进行“实时课堂教学”。
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城乡一体化方案实施结果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就目前而言,农村教师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中,融入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尚是主流教学方式。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有效保障机制的建立,“层间交流”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提供了可能。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城乡学校之间的“实时课堂教学系统”,并且以建立有效机制为保障,在保留原由教师实体流动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城乡教师“教学意义上流动”的补充。因此,“实时课堂教学”将最终成为城乡教师资源实现真正“流动”的最佳途径,从而促进教育的均衡。
  • 上一篇资讯: 应用几何画板辅助物理教学的研究
  • 下一篇资讯: 小学小班化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
  • 相关资讯

    网学推荐

    免费论文

    原创论文

    文章排行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文首页 | 论文专题 | 设计下载 | 网学软件 | 论文模板 | 论文资源 | 程序设计 | 关于网学 | 站内搜索 | 网学留言 | 友情链接 | 资料中心
    版权所有 QQ:3710167 邮箱:3710167@qq.com 网学网 [Myeducs.cn] 您电脑的分辨率是 像素
    Copyright 2008-2015 myeducs.Cn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9003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