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是企业的积极性。通过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从校、政、企三个方面探讨了提高企业积极性、促使各方共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良性机制。
关键性: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良性机制 共赢
0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然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致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开展得并太不顺利。如何从企业积极性着手,营造一种的人人参与的氛围,构建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良性运行机制,是高职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英国的学交替学习制理论、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理等都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论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学制灵活、学校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工作实习分配合理,在企业工作实习的时间有保证;要求企业要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激情;同时要求学校教育紧贴企业需要,真正做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合作教育的双赢。
2企业积极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内因分析
(1)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教育目标距离较大,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愿望不强。
教育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而企业以生产和经营获利为目标,两者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参与了校企合作,势必要承担一些责任和风险,但短期内既不能获利又不能明显改善其社会效益,这与企业的经营本质相违背,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愿望自然不强。
(2)社会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企业并不没有缺员工。
众所周知,多年的高校扩招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企业很容易招聘到一般的技术和操作人员,企业并不缺乏劳动力。同时,我国目前的薪资水平低、劳动成本不高,接纳实训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
(3)对高职院校的实力缺乏信任,与其开展技术合作的愿望不强。
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成立时间不长,社会影响力有限,企业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技术水平信心不足,即使企业出现了技术难题,首先想到的多是地区有影响力的本科院校和科研究机构,甚至是技术中介公司,与高职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的愿望不强。
(4)担心学生实训会影响生产,同时要承担安全风险。
学生来企业实训肯定要占用机器、消耗资源,并且会增加设备的磨损,企业也会派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训,这势必要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学生对设备性能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练,发生工伤的几率要远大于工厂普通工人。
(5)担心企业的核心技术会流失,商业秘密泄露。
核心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学生来企业实训,肯定要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但来企业实训的学生不一定会成为企业的员工,或为企业的保密商业秘密,因此对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了长期潜在的威胁。
(6)担心背负过多的教育责任,影响企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一旦开展顺利,学校很可能提出下一个合作项目,企业不管是碍于情面还是社会舆论压力都难以拒绝,接受合作将影响原来的发展计划。许多企业由于担心背负过多的教育责任,对校企合作望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