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网络对青少年的异化导致人的自我封闭,疏离社会,寄情于网络,结果网络匿名互动使网络交流更加缺乏真实感,使主体更加孤独。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在阻止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变化的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人格异化 技术异化 自我异化 教育合力 网络成瘾 异化问题 网络交往 网络依赖
一、引言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现代汉语词典》对“异化”的解释是“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由此来看,异化的基本含义是主体的产物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与主体对立,控制主体。人格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是个人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稳定表现。一个人只有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独立和适应于社会。人格异化体现在主体的人格独立性特征弱化甚至消失而成为受控于主体对象的物。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显见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互联网对人尤其是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正是互联网的出现,使许多青少年从学校走向网络泥潭而不能自拔;正是互联网使青少年迷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丧失了自我而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正是互联网使青少年沦为“网”中之物,成为网络的奴隶,被网络所左右。所有这些都说明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问题凸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青少年因接触网络,依赖网络,最终被网络所异化,深陷网络沼泽无法解脱,而导致休学、退学者有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者也有之。
针对网络对人的异化现象凸现,如网瘾问题。1995年,美国一位名为伊文?戈德博格的精神病医生第一次提出了“网络成瘾失调症”。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就制定了鉴定网瘾的10条标准。与国外研究的情况相比,国内研究起点晚,侧重点有不同,我们不仅关注网络的消极影响,而且关注网络的本质和特性为德育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1999年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撰文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对人们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来,网络对人的异化问题研究不断引起关注。开展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异化问题研究,积极应对网络挑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不断变革与发展,消弭网络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不良影响,阻止网络对人的不断异化,培养网络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录: